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華生建立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后,這個學派一直在心理學,包括兒童心理學研究中保持著強大的勢力,它的強調S—R的簡明而又富于實用主義的觀點,它的強調環境作用和實驗方法的機械唯物主義的科學的外貌,都對西方的心理學界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第一,這個學派只能很好地研究一些較低級的心理過程的發展,如感知覺、動作、情緒等等,而把思維、語言、智力、動機等等統統排斥于研究課題之外。第二,這個學派的S—R公式雖然簡單明了,但卻非常粗糙、貧乏,缺乏一種系統的、深刻的理論。由于這種原因,各種以“新”行為主義作為旗號的學派先后出現。這些新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承認S—R之間有一個機體的內部過程作為中介,而不是S對于R的簡單的、直線的決定作用。關于這些新行為主義派別的評述不是本書的任務。在這里只想指出對兒童心理學研究有較多影響的一個學派,即以斯金納(B. F.Skinner)為首的這一派別。在屬于這一派別的比喬(S. W.Bijou)和貝爾(D.M.Bear)等人關于兒童發展的研究工作中,他們標榜自己的觀點是自然科學的發展觀點,他們聲言只研究那些可以觀察的行為,而不研究他們認為不能觀察的東西(如動機、沖動、欲望等等)。他們根據S—O—R公式,主張研究操作性的(operant)行為,即根據對兒童過去歷史和現在情況的了解給以刺激,以引起所要引起的可以控制的行為。為了控制兒童行為的發展,在進行研究工作時要考慮四種條件的變化:
(1)第一基線水平,即兒童在實驗操作以前的狀態,例如小學一年級新生上課時的不安定、下位子等表現;
(2)第一實驗期間,即給予一定刺激(如指示兒童坐好并加以強化),觀察兒童行為的變化(與安靜坐下的關系);
(3)第二基線水平,即取消第一實驗期間所給的刺激,以檢查第一實驗條件的作用(如不加指示和強化以觀察對兒童安靜坐好行為的關系);
(4)第二實驗期間,即把第一實驗期間給予的刺激再度給予兒童,從而確定第一實驗期間所給予的刺激的作用。
根據以上的實驗處理可以畫出兒童行為變化的曲線,找出行為變化的規律。他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研究兒童心理各個方面(感知、運動、語言、學習、情感等)的發展。
新行為主義兒童心理學根據斯金納的思想,特別強調操作性或工具性(instrumental)條件反射和積極的有步驟的強化。所謂工具性條件反射和巴甫洛夫古典的條件反射最大不同之點在于:條件反射(如動物學習開門跑出去的行為)是它在學習中逐步發現的,無條件刺激(如食物)對條件反射起著積極的獎懲作用,即強化作用,使條件反應不斷在改進。而巴甫洛夫實驗中的唾液反應(條件反射)則和學習關系不大。而且,新行為主義主張為了形成和控制一種行為(如兒童學習詞匯),還必須有大量的、及時的強化。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或機器教學就是根據這個觀點提出的。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中軟件程序編制的需要,髓著兒童早期發展和早期教育的要求,新行為主義的這些觀點和技術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但他們把人和動物等同起來,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機械觀點則應當堅決加以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