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精神分析理論,是弗洛伊德根據他對病態人格進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論,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說。認為人生而有追求快樂(特別是性欲)的本能,但這種本能和欲望同社會道德、風俗習慣、法律規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擠到意識閾之下。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層的“潛意識”。由于潛意識中的成分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追求滿足,就構成了人的行為背后的內驅力。弗洛伊德后來修改了這種意識與潛意識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學說。人格的組成成分為三個:伊特、自我和超我。“伊特”類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論中的“潛意識”的概念。“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超我”包括兩個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發展階段的理論是弗洛伊德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他把里比多(libido)作為劃分發展階段的標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之所以有區別,是由于其性生活的發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具體劃分如下: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早期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開始)。
弗洛伊德的一個學生叫阿德勒(A.Adler),特別注意兒童心理的治療。他和他的老師不同,他不強調情欲,而強調個人的優越感),所謂優越感,就是要求比別人優越,如果優越感受到壓抑,就產生自卑,這就成為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著有《兒童教育》一書,總結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決定論,否認人的意識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錯誤的,但他們深入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則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