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例如,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學生起來朗誦課文,是隨機點名還是按順序點名?對這個看上去不成為問題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們想像的那么簡單,應綜合考慮不同的年級、不同點名方式的利弊等,選取恰當的點名方式。
(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教育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遷移。
(三)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
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往往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將做什么。比如,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就能更準確地預測這個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的干預。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于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后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四)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教師不僅要學習教育心理學家們在教學領域中所做的各個方面的研究,而且,現代教育要求教師還應該是一個研究者,面對紛繁復雜的實際教學情景,要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選擇適當的方法和程序解決問題。同時,還需要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通過閱讀、觀察和交談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教育心理學不僅為實際教育活動提供一般性的理論指導,也為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技術及可參照的豐富的例證。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靈活地進行,因為學生、班級、學校以及相應的社會環境各有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時段、教學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性地、靈活地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應用于教學中,否則,生搬硬套某些原理無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心理學并非給教師提供解決一切特定的問題的具體模式,相反它給教師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師不僅能夠理解、應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去驗證這些原理并解決特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