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心理發展有一定方向和先后順序。在認識客體時,是從外部現象向內部本質演變.因此C項錯誤。
2.B[解析]略。
3.B[解析]中學生記憶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青少年時期的記憶力是人生中記憶力的最佳時期。
4.A[解析]心理學上將氣質類型分為抑郁質、粘液質、多血質和膽汁質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屬于典型的抑郁質.故選A。
5.A[解析]由心理學常識可知,在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人格調控系統中,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終環節。B、C、D項表述不正確,故選A。
6.A[解析]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有些兒童傾向于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沉思型認知方式。題干所指的是沖動型認知方式。
7.B[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l4、15歲的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
8.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
9.B[解析]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存在關鍵期,這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種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但關鍵期并不是突然開始和停止的。
10.B[解析]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是中學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從此開始,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
二、多項選擇題
1.ABCE[解析]心理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見大綱中心理發展特征的論述。
2.ABC[解析]群體差異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性別、年齡、種族等的差異。智商分數與同齡團體的差異屬個體差異。
3.ACD[解析]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沖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外傾型與內傾型,獨立型與順從型是屬于性格差異。
4.BCDE[解析]對于性格的特征差異,心理學家一般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5.ABDE[解析]略。
三、填空題
1.社會自我
2.青春期
3.精確性
4.自我同一性
5.情感
6.類型
7.自我體驗
8.認知能力差異
9.縱向橫向
10.性格
11.斯金納
12.情感體驗
四、名詞解釋
1.心理發展: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人格: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3.最近發展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
4.關鍵期:個體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者沒有影響。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關系密切、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1)氣質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現;(2)氣質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速度;(3)性格可制約氣質的表現并改造氣質。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氣質是附屬。
2.(1)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2)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性格的特征差異分為四個方面: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性格的類型差異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組合,如內傾型與外傾型、獨立型與順從型。(3)教育含義: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速度與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以及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因此,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3.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傳統教學條件下。智力是學習成績的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然而,智力并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它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所有這些認知差異表明,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其次,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
最后,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4.教育工作要針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對不同的人格類型、不同的人格特質結構,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應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人格終生發展論還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1.(1)少年期:11、12歲到14、15歲,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邏輯已占主導地位,并出現反思思維,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但仍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少年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可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隨著身體的急劇變化,他們產生成人感,獨立意識強烈,開始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同齡人間的交往和認可大大增強,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道德行為更加自覺,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性原則,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強,常出現前后自相矛盾的行為。
(2)青年初期:14、15歲到17、18歲,相當于高中階段。這一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時期。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與人生觀相聯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的發展,他們不僅能比較客觀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確地表現自我,敏感地防衛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然而,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仍面臨著分裂的危機,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他們對未來充滿理想,敢說敢于,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同時也會出現與生活相脫節的幻想。
2.該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導致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發展健全的人格;否則,危機沒有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歲~l.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這種對人、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是以后各個時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青年時期發展起來的同一性的基礎。(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歲~3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隨著信任感的確立,兒童開始與父母分離,初步嘗試獨立處理事情。(3)主動感對內疚感(4歲~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由于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動范圍擴大到家庭之外。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并學習掌握新的任務。(4)勤奮感對自卑感(6歲~11歲)。該階段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如果兒童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嘉獎為榮,培養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學不當.或努力不夠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兒童容易形成自卑感。(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歲~18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陛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等方面。其他三個階段分別是: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