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中學生的人格的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發展階段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其他三個階段分別為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
1.家庭教養模式
2.學校教育
3.同輩群體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二是自我體驗;三是自我監控。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
兒童在3歲以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第四節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
(一)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沖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二)智力差異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該量表最初由法國人比納和西蒙于1905年編制,后來由斯坦福大學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訂。
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
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1936年,美國的韋克斯勒編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學齡前智力量表(WPPIS)、兒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三)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布盧姆提出著名的掌握學習理論。
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便成為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
關于性格的特征差異,一般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
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動力因素而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最新試題: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