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教師領導方式的類型有放任型領導方式、專斷型領導方式、民主型領導方式。
2.D 【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對班級授課制作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l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形式階段理論。(即明r、聯想、系統、方法).班級授課制得以進一步完善并基本定型,發展成為西方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3.D 【解析】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因此,班級建設設計以班級建設目標的制定最為重要。
4.B 【解析】課外活動的特點有:靈活性(課堂教學是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和課程表進行的,有相對穩定的內容和形式)、開放性(不受教學計劃和學校圍墻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的活動都可以創造條件組織開展)、綜合性(課堂教學是按照學科進行的.而課外活動則是以活動為中心進行的)、興趣性和自愿性。
5.C 【解析】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班級民主管理的實質是在班級管理的全過程中,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事務,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
6.A 【解析】在班級管理中利用網絡資源,要控制網絡不良影響,其中,要從網絡的豐富資源中
-提取與班級管理要求相一致的內容,對于這些內容,一般采取寬松的策略。
7.C 【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詫、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8.C 【解析】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體制中的領導影響力,主要表現在職權影響力和個性影響力上。
9.C 【解析】班主任在組織班級教育力量中起著紐帶和橋梁作用。
10.A 【解析】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
11.C 【解析】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
哩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12.A 【解析】班級管理對于班級活動的順利進行,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開展實施教學活動。
13.A 【解析】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剛好體現教師的示范性特征。
14.C 【解析】課堂氣氛往往有其獨特性,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氣氛。即使是同一個課堂,也會形成不同教師的氣氛區。
15.C 【解析】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內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學生、組織和培養班集體、建立學生檔案、個別教育、班會活動、協調各種教育影響、操行評定、寫好工作計劃與總結。認真了解和研究學生的特點是班主任工作的開始。
16.A 【解析】課堂往往有消極和積極之分,積極的課堂行為是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實現相聯系的行為,消極的課堂行為是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
17.A 【解析】合作模式最能體現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18.D 【解析】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
19.A 【解析】班主任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這種了解方式最為直接,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是班主任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
20.A 【解析】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正式規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的結果,為學生的課堂行為劃定了方向和范圍。
21.B 【解析】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以求課堂目標的最終實現,必然要求學生共同遵守課堂行為規范,從而形成課堂紀律,即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22.D 【解析】勒溫曾在1939年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
23.B 【解析】課外活動與課內教育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
24.B 【解析】消極的課堂氣氛主要在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并不積極.由于學生感到緊張拘謹,在提問時由于懼怕教師而反應遲鈍,被動地回答問題,甚至不回答問題,課堂上表現為死氣沉沉。
25.D 【解析】意志的基本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四個方面。學生缺交作業等情況是缺乏意志的自覺性、自制性等品質,班主任可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26。B 【解析】班主任首要職責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有育人意識。
27.B 【解析】集體目標制約著群體的心理,它的確定對于集體的形成和鞏固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在班集體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和規范。
28.A 【解析】班主任工作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班主任是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具體執行者.也是班集體內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核心,更是協調各科教師、家長和學生的主要力量。 ’
29.D 【解析】題目中學生形成不同形式的群體,主要在于能力相似性這一點上,能力強的和能力差的學生由于具有相同點而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間商討,相互之間也產生影響。
30.B 【解析】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按活動人數和規模,可分為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類。群眾性活動是組織多數或全體學生參加的一種帶有普及性質的活動,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較多的學生受到教育,對活躍學校生活有較大的幫助。小組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它是根據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要求以及學校的具體條件,就某一活動內容組成小組,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經常性的活動。個人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單獨活動的形式,它往往與小組或群眾性活動相結合,由小組或班級分配任務,根據個人的興趣、才能個別單獨地進行。
31.B 【解析】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領導者、決策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員,是班級的核心。
32.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班主任的作用。
33.C 【解析】班級民主管理模式是指班級所有成員在保證機體正常運轉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民主、平等地參與對各項班級事務的管理。
34.C 【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領導方式是指教師主張對班級管理不要過多地干預,以容忍的態度對待班級生活中的沖突,不主動組織班級活動,對班級的正常運作起到不利的作用,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35.D 【解析】小學課外活動的特點有:A愿性、自主性、靈活性和多樣性。 36.D 【解析】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處于啟發指導地位。
37.B 【解析】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的功能。促進功能是指教師在課堂里創設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組織良好的學習環境,維持功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持久地維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38.A 【解析】學生在班級中的活動主要是通過交往來展開的,活動的過程就是交往的過程。
39.D 【解析】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之外,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更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
40.C 【解析】小學班級是一個雙重性的組織,它既是學校的基層組織,也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基層組織。
41.D 【解析】現代班級管理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夠持久地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管理機制.確保學生的持久發展。
42.C 【解析】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群體中占優勢的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其中包含了師生的心境、精神體驗、情緒波動、師生關系等。
43.C 【解析】綜合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是由活動中學生所面對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決定的。
44.B 【解析】..導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初的英國。
45.A 【解析】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出現的是民主型課堂。
46.A 【解析】以實踐作業為主的興趣小組屬于技術小組。
47.D 【解析】班主任的基本職責是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
48.D 【解析】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49.D 【解析】小組活動或競爭性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運用中記住英語材料。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或競爭性活動時,要以活躍氣氛為主,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然能夠記住英語材料。
50.D 【解析】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51.B 【解析】非正式群體是相對于班委會、團小組等一類正式群體而言的,是無正式規定下自發形成的群體。這種群體的成員之問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完全是以個人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的。各種非正式群體都有自身的價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體問的價值取向有差異性。而正式群體中的內部成員之間在價值取向上保持較高的一致性。
52.C 【解析】小學科技活動是小學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技活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以培養小學生實際運用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創造性才能的有計劃的活動。
53.B 【解析】學生集體的特征首先是要有共同目標。
54.A 【解析】班級建設的起始階段重點在建制。
55.D 【解析】班主任為組織管理而開展班級活動時,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使班級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56.B 【解析】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57.D 【解析】題干所指是操行評定。
58.D 【解析】班主任了解學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觀察法、談話法、書面材料和學生作品分析法、調查訪問。
59.C 【解析】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60.D 【解析】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61.B 【解析】開好班會的基礎是確定主題。
62.B 【解析】課外活動要防止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應要求有明確目的。
63.C 【解析】衡量一個班級是不是一個良好的集體,關鍵要看有沒有共同的奮斗目標。
64.D 【解析】調動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和健康的班級風氣,是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A項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8、C兩項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功能。
65.B 【解析】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日常性班級活動。
66.B 【解析】管理目標是班級在紀律、規范、班風、輿論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預期要達到的標準。
67.A 【解析】由題二F知,這是指課外活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性。
68.B 【解析】學科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69.A 【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統一要求,時空上密切銜接、作用上形式互補、協凋一致、形成合力,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即所謂三結合教育。
70.C 【解析】集體真正成為教育手段的階段是集體發展趨于成熟發展階段。
71.A 【解析】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是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身心施加多種影響的正規教育活動。
72.D 【解析】選修課不屬于課外活動,它屬于課堂教學。
73.A 【解析】趙老師的領導方式屬于集權型。
74.B 【解析】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影響。
75.A 【解析】課堂學習情境的安排上應考慮班級規模的控制。
76.A 【解析】A項不屬于班級組織管理工作。
77.B 【解析】學生在班級中的活動主要是通過交往來展開的,活動的過程就是交往的過程。
78.C 【解析】正式群體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規定而構成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明確的權利、義務和職賞分工。
79.D 【解析】進行班級教育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是班主任的經常性工作。
80.C 【解析】科技活動的目的就是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