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獲取現金能力分析
獲取現金能力――經營現金凈流入和投入資源的比值,投入資源可以是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營運資金、凈資產或普通股股數等。
1、主營業務現金比率:主營業業務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主營業務收入
該比率數值越大越好。
2、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普通股股數
該指標反映公司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超過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紅。
3、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資產總額X100%
該指標說明公司資產產生現金的能力。
(三)財務彈性分析
財務彈性――公司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和利用投資機會的能力。財務彈性是用經營現金流量與支付要求(投資需求或承諾支付等)進行比較。現金流量超過需要,有剩余的現金,適應性就強。
1、現金滿足投資比率:現金滿足投資比率=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該比率越大,說明資金自給率越高。達到1時,說明公司可以用經營活動獲取的現金滿足擴充所需資金;若小于1,則說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資來補充。
2、現金股利保障倍數: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每股現金股利
該比率越大,說明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越強。
(四)收益質量分析
收益質量――報告收益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收益能如實反映公司業績,則認為收益質量好。(現金流量表角度)收益質量分析主要是分析會計收益與現金凈流量的比率關系。
營運指數:運營指數=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所得現金
經營所得現金=經營凈收益+非付現費用=凈利潤-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收益質量的信息,列示在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中。非經營收益:涉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的損失”、“固定資產報廢損失”、“財務費用”、“投資損失”等項目;
非付現費用:涉及“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待攤費用的減少”、“預提費用的增加”等項目。
第四部分 財務狀況的綜合分析
一、沃爾評分法――(亞歷山大.沃爾)提出信用能力指數概念,把若干個財務比率用線性關系結合起來,以此評價公司的信用水平。
選擇了7種財務比率 分別給定了其在總評價中所占的比重
流動比率 25
凈資產/負債 25
資產/固定資產 15
銷售成本/存貨 10
銷售額/應收賬款 10
銷售額/固定資產 10
銷售額/凈資產 5
總和為100分。然后確定標準比率,并與實際比率相比較,評出每項指標的得分,然后求出總比分。(該方法的弱點:未能證明指標的選取及指標比重的合理性)
二、綜合評價方法―― 一般認為,公司財務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償債能力,此外還有成長能力,之間大致可按5∶3∶2來分配比重。關鍵技術是“標準評分值”的確定和“標準比率”的建立。
標準比率應以本行業平均數為基礎,適當進行理論修正。給每個指標評分時,應規定上下限,以減少個別指標異常對總分造成不合理影響。上限可定為正常評分值的1.5倍,下限定為正常評分值的1/2。給分時不采用“乘”的關系,而采用“加”或“減”關系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