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W.Wundtl832--1920)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把這個實驗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學脫離哲學的懷抱、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
從l9世紀末到20世紀20一30年代,是心理學中派別林立的時期。在心理學獨立之初,心理學家們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著尖銳的分歧。
三、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這個學派的奠基人為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欣納(E.B.Titchenerl867一-1927)。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意識經驗,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構造主義強調內省方法。在他們看來,意識經驗是人們的直接經驗,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實驗者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
機能主義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es l842一1910),其代表人物還有杜威(John Deway l859-l952)和安吉爾(james Angell l869-l949)等人。機能心理學也主張研究意識。但是,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如果說構造主義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那么機能主義則強調意識的作用與功能。以思維為例,構造主義關心什么是思維,而機能主義則關心思維在人類適應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機能主義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從20世紀初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應用,這是和機能主義這一思潮分不開的。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behaviorism)。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Watson,1879~1958)于20 世紀初創立的一個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早期行為主義時期(1913~1930)和新行為主義時期(1930年以后)。早期行為主義完全排斥對人的心理和意識進行內省研究,主張心理學應對環境操縱與人的行為變化之問的關系進行客觀研究,并把心理現象過度地簡化為刺激一反應模式,即S—R模式。由于行為主義強調研究的客觀性,使一套行為控制的方法得到發展,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實證性,并在心理學許多領域中到了廣泛應用。但它因無視有機體內部過程而走向了極端,到20世紀30年代后逐漸為新行為主義所取代。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s-R模式,在 S—R之問增加了一個中介變量()——一代表反應的內部過程,形成S一()一R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