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20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概論習題二一.判斷題
1.在英語世界里,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書中。(Ö)
2.《學記》中關于課程的說法有“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功夫、大立課程”等。(Í)
3.從辭源學的角度看,當課程作為名詞使用時,其原初含義即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義即為“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獲取活生生的經驗或體驗的過程”。(Í)
4.課程是“學習的內容及其進程”,這是將“課程”作為動詞性理解而得出的定義。(Í)
5.傳統的學科課程是將“課程”作為名詞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課程范式。(Ö)
6.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的使用逐漸由動詞轉向名詞。(Í)
7.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與教材內容有沖突的經驗,我們不能將它視為課程內容的組成部分。(Í)
8.中國的“六藝”與西方的“七藝”是學科的萌芽。(Ö)
9.活動課程的最大優點在于教育過程便于組織并提高了教學效率。(Í)
10.活動課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Í)
11.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深刻闡述了兒童的心理經驗與知識的邏輯結構之間的關系。(Í)
12.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徹底否定了學科課程或邏輯經驗的教育價值。(Í)
13.課程的選修制最先始于大學。(Ö)
14.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是“共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Ö)
15.隱性課程對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Í)
16.最早涉及隱性課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Í)
17.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等屬于教育中的顯性課程。(Í)
18.課程編制的過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創造性和創新能力。(Ö)
19.課程編制的過程模式強調教學活動中的過程,而否定活動中的一切目標。(Í)
20.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建設者和創造者,因此課程并不總是先于教學過程而編制好的。(Ö)
21.加涅認為,人類的學習按復雜程度分為8類: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動作連鎖學習、言語連鎖學習、辯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學習。(Ö) 來源:考試大
22.學習者的年齡越小,課程的編制更應該考慮和側重課程的心理組織。(Ö)
23.課程的邏輯組織更多地是依據了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順序來組織課程內容。(Í)
24.設計教學法是課程組織形式心理組織的典型例子。(Ö)
25.學科課程的螺旋式組織是一種課程的心理組織。(Ö)
26.課程的邏輯組織與課程的心理組織是完全對立的,在課程編制上它們之間不可能合二為一。(Í)
27.課程組織按前后內容上是否重復分為:直線式組織和螺旋式組織。(Ö)
28.國家課程開發采取的是“實踐—評估—開發”的模式。(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