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詞解釋
1.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2.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3.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5.小學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并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點對兒童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與訓練,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觀點與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活動。
(4)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
(5)由以上因素結合而形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
3.(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4.(1)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
第一,學生是人,是能動的主體,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第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
(2)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規范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