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題
1.√【解析】制度化教育越成熟,對社會的影響就越深刻,甚至形成了學歷社會。
2.×【解析】最早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期,題干所指是近代小學的開始。
3.×【解析】內發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
4.×【解析】學生是教育對象,但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5.×【解析】班級秩序一旦初步形成,不要輕易去改變。
6.×【解析】教師是德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其他人和群體也可以是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
7.√【解析】當他們為德育對象時,他們是德育的客體,當他們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對其他對象產生影響時,他們又是德育的主體。
8.√【解析】教學有常規的方法可以借鑒,但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教師,都不可能使用固定的方法。
9.×【解析】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活動的互動過程,僅僅把教學理解為一種單向的傳授關系,只能會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10.√【解析】小學教育的內容幾乎都是最普遍,最基礎的,對人的一生影響最大的,最長遠的內容,所以此觀點是正確的。
五、名詞解釋
1.發展的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
2.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
3.小學德育內容:是教育者依據小學德育目標所選擇的、用以形成兒童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規范的總和。
4.啟發性原則: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的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制度,它的本質在于現代人的一生應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