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請論述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答∶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征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靈活選用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
實物直觀雖然真切,但是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而模象直觀雖然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距離,卻有利于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觀的教學效果優于實物直觀。但是,這只限于知識的初級學習階段。當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后,由簡化的情境進入實際的復雜情境,即更多地運用實物直觀,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強詞與形象的配合
為了增強直觀的效果,不僅要注意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的合理選用,而且必須加強詞與形象的結合。在形象的直觀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提供明確的觀察目標,提出確切的觀察指導,提示合理的觀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觀結果應以確切的詞加以表述,以檢驗直觀效果并使對象的各組成要素進行分化。再次,應依據教學任務,選擇合理的詞與形象的結合方式。
(3)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要想在直觀過程中獲得有關的知識,首先必須注意和觀察直觀對象。而要想有效地觀察直觀對象,必須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①強度律∶指作為知識的物質載體的直觀對象(實物、模象或言語)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為學習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異律∶指對象和背景的差異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開來越容易。
③活動律∶指活動的對象較之靜止的對象容易感知。
④組合律∶指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構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所清晰地感知。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直觀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一定直觀教材的操縱,其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認真組織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5)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知識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觀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2.論述如何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
答∶知識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存在著抽象程度不同的兩種類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
(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
概括的目的在于區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和反例。一般而言,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傳遞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則傳遞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
(2)正確運用變式
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3)科學地進行比較
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而,區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①同類比較;②異類比較。
(4)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
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教師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在討論的時候,不僅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主動解答問題。在概括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去歸納和總結,從根本上改變“教師作結論,學生背結論”的被動方式。
相關鏈接:
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1)
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