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教育心理學是在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及其心理規律的科學。
16.在“學”與“教”的互動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因素。
17.研究“學”與“教”的互動過程,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18.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
19.教學環境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
20.教育心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情況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之前)
代表人物:德國的赫爾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捷克的夸美紐斯、美國的桑代克。在教育史上,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理論基礎并付諸實施的教育家。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專著,這是教育心理學的里程碑,成為教育心理學獨立的標志。桑代克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的開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學之父”之稱。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表現在兩個方面:(1)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2)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布魯納。
21.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指從20世紀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時期主要是翻譯介紹國外的教育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第二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主要是學習和介紹蘇聯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即“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1978年至今)。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該書反映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的一
般觀點和我國的一些科研成果。
22.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總結了教育心理學的成果,歸納了四個方面:主動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會文化研究。
23.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育性原則。四個研究原則易出選擇題。客觀性原則:就是對心理的研究必須按本來面貌加以考察,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
發展性原則:是把心理現象看成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發展性原則是一個強調在發展中研究教育心理現象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要密切關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注意從實際出發,進行研究;還要發揮理論對實際的指導作用。
教育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實驗過程中應該對被試者產生積極性的影響,要避免對被試者的身心發展產生傷害。該原則是四個原則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24.教育心理學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學科。
25.一般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26.實驗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地嚴格控制或者創設條件以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者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7.實驗法有兩種,一是實驗室實驗法,一是自然實驗法。
28.調查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送話法、問卷法。
29.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旨在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在中小學科研和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
30.行動研究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四個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的環節。這四個環節分別是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重要)
31.學習與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等三種活動過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