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教師資格中小學《教育心理學》章節突破題
第十章 品德的發展
選擇題
1.把兒童道德發展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個階段的心理學家( )。
A.皮亞杰
B.柯爾伯格
C.加涅
D.班杜拉
2.皮亞杰認為在10歲以后,兒童的道德行為處于( )。
A.他律階段
B.無道德規則階段
C.自律階段
D.獨立階段
3.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稱為( )。
A.品德
B.態度
C.意向
D.個性
4.道德判斷處于相對功利取向階段表明其道德認識的發展水平是( )。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后習俗水平
D.超習俗水平
5.道德判斷處于尋求認可取向階段表明其道德認識的發展水平是( )。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后習俗水平
D.超習俗水平
6.通過觀察別人受強化,在觀察者身上間接引起的強化作用,這種強化作用屬于( )。
A.直接強化
B.替代強化
C.自我強化
D.內部強化
選擇題答案
1.【答案】A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
2.【答案】C
【解析】詳見上題。
3.【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4.【答案】A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道德水平。9歲以下,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服從與懲罰取向階段;二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道德水平。10-20歲,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家庭、社會對其期望和要求考慮問題,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尋求認可取向階段;二是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道德水平。20歲以上,主要特點是個體超越對社會秩序和權威的服從,開始在人類的正義公正層面反思規則的合理性,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和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5.【答案】B
【解析】詳見上題。
6.【答案】B
【解析】班杜拉的社會性理論將觀察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人的活動的動機過程來自過去別人和自己類似行為上受到的強化,包括:替代性強化、直接強化、自我強化。
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別人受到強化,在觀察者身上間接引起的強化作用。
直接強化:學習者行為本身受到強化。
自我強化:人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節并以自己確定的獎勵來加強和維持自己行為的過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