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品德和道德的區別和聯系。★★★☆☆
答:品德與道德密切相關,但兩者不同;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品德和道德都受社會發展規律所制約,但是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品德和道德的區別:
(1)品德和道德所屬范疇不同;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內容不同;
(3)品德和道德產生的需要不同。
品德和道德的聯系:品德和道德的發展是互動的過程,它們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
(2)社會道德風氣影響著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3)個體的品德對社會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總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
2.簡述品德的實質以及心理結構。★★★☆☆
答: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它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具有相對穩定性,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事件的一種自覺的行為,是認識和行為的統一。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
(1)道德認識三個主要環節,道德知識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
(2)道德情感表現為: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體驗;二是想象性地情感體驗;三是倫理性情感體驗。
(3)道德行為;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支配調節,同時,道德行為對道德認識的鞏固和發展,以及道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尤其起促進作用。
總之,三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一個綜合過程。
3.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學階段是品德發展的奠基階段,表現為:
(1)道德認知表現出具有從具體逐漸過渡到抽象,從片面逐漸過渡到全面的特點。
(2)道德行為表現出從依附逐漸過渡到自覺,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習慣的特點。
(3)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協調性。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發展是協調的、一致的。年齡越小,各成分之間越一致。
4.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學生的態度品德是在社會道德生活和規范的影響下,通過個體的道德實踐活動,品德結構的各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B.自我意識增強;C.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D.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A.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B.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5.簡述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答:(1)外部因素——
A.家庭環境教育的影響:家長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思想作風以及家長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品德形成有極為緊密的關系;家庭的結構與完整性也有影響。
B.學校環境教育的影響:其中包括校風與班風的影響、教師教書育人的方式、學校的德育課程和各科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C.社會因素:包括社會主流與非主流價值觀念、社會風氣以及人與人直接的關系、網絡電視等媒介、社會名流權威人物的傳聞軼事、英雄明星等宣傳報道等對孩子的道德影響。
D.同伴群體:是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
(2)內部因素——
A.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給個人造成心理壓力使之處于不愉快的緊張狀態;消除、減少認知失調的途徑有: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等。
B.態度定勢:是指個體由于過去的經歷而對面臨的人或事具有某種說不出多大理由而較執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心傾向。
C.道德認知: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漸進的原則。
6.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答:品德的培養主要表現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方面;學生品德的培養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只有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時,品德才能形成得較為完好。
(1)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狀況對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A.促進學生對道德概念的掌握;
B.引導學生把道德知識轉變成道德信念;
C.發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
(2)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A.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起著引導和深化的作用,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起著引發和支持的作用,移情是產生親社會行為的中介變量。
B.道德情感的培養;知情結合,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以美育情,豐富學生道德情感內容;真情感化,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
(3)注重學生的道德行為訓練。
A.道德行為的過程;
B.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
C.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7.論述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趨勢。★★★☆☆
答:(1)從“他律”到“自律”,即仿效別人的評價發展到獨立地進行評價。
(2)從“結果”到“動機”,即從依據行為的外部結果過渡到依據行為的動機和意向。
(3)從“對人”到“對己”,即從偏向評價別人發展到學會評價自己。
(4)從“片面”到“全面”,即從帶有較大片面性的評論到比較全面的評價。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和他們道德認識水平密切相關,也和他們的思維發展與心理成熟程度有關;學生道德評價能力是逐步發展提高的,其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8.簡述道德情感的作用。★★★☆☆
答:道德情感體驗的獲得對個人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起著引導和深化的作用。
(3)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起著引發和支持的作用。
(4)移情是產生親社會行為的中介變量。
9.聯系實際,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品德)。★★★☆☆
答:學生的道德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學生在道德情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滿懷熱情地給予引導和培養。具體途徑如下:
(1)知情結合,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2)以美育情,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
(3)真情感化,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
10.聯系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
答:道德行為習慣是指穩定的、經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現的道德行為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產生自愿練習的愿望。
(2)創設重復良好行為的情境,避免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
(3)提供道德行為練習和實踐的榜樣,讓學生們進行模仿。
(4)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
(5)注意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11.簡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答: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道德水平。9歲以下,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服從與懲罰取向階段;二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道德水平。10—20歲,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家庭、社會對其期望和要求考慮問題,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尋求認可取向階段;二是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道德水平。20歲以上,主要特點是個體超越對社會秩序和權威的服從,開始在人類的正義公正層面反思規則的合理性,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和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12.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答:此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發現人的許多態度和行為,不是通過其行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經驗獲得的,而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的。對新的社會行為的學習更有效的方式是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產生的學習。也即通過觀察榜樣示范而進行的學習。
(1)觀察學習的實驗研究。行為示范對兒童的外部行為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2)觀察學習的過程。社會學習理論將這個過程分為四個組成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3)榜樣的示范作用。社會學習理論非常強調榜樣的示范作用,整個觀察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觀察榜樣的不同示范而進行的。班杜拉將示范分成以下幾類:A.行為示范;B.言語示范;C.象征示范;D.抽象示范;E.參照示范。同時,榜樣應該具有以下五個條件才能對學習者產生有效的影響,分別是:榜樣的示范要特點突出、生動鮮明;榜樣本身的特點要與觀察者相似;榜樣的行為要對觀察者來說具有可行性;榜樣示范的行為要具有可信任性;榜樣的行為要感人。
13.簡述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掌握)
答: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概括了一條兒童道德認知階段的總規律:兒童在l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之后,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具體的又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自我中心階段(2-5歲):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環境區別開來。
二、權威階段(5—8歲):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
三、可逆性階段(8-10歲):將規則看做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
四、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4.簡述觀察學習的過程。★★★★☆
答:社會學習理論將這個過程分為四個組成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1)注意過程:注意學習的過程是觀察學習的第一步,觀察學習的方式和數量都由注意過程篩選和確定;注意過程的影響因素有三個:A.觀察者與榜樣之間具有的關系;B.觀察者的特征如覺醒水平、價值觀念等;C.榜樣的活動特征。
(2)保持過程:保持過程就是先將榜樣行為轉換成記憶表象,然后記憶表象再轉換為言語編碼,表象和言語編碼同時儲存在頭腦中,對學習者以后的行為起到指導作用。
(3)動作再現過程:就是將記憶中的動作觀念轉換成行為,這是觀察學習的中心環節。動作再現過程主要包括動作的認知組織、實際動作和動作監控三步。
(4)動機過程:人的活動的動機來自過去別人和自己在類似行為上受到的強化,包括替代性強化、直接強化、自我強化。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