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兒社會性學習與教育
1、社會性與社會化:社會性學習P259
社會化——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
幼兒個體社會化過程的心理機制:
(1)社會教化:個體社會化的外部動因(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
(2)個體內化:個體社會化的內部動因(觀察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強化、社會合作)
2、艾里克森的社會性學習理論:P265
(1)基本的信任對不信任(2)自我對羞愧、疑慮(3)主動性對內疚(4)勤奮對自卑(5)統一性對角色混亂(6)親密對孤獨(7)生殖對停滯(8)自我整合對絕望
3、幼兒社會學習的特點:P267
(1)隨即性和無性(2)長期性和反復性(3)實踐性
4、幼兒社會學習的指導:P269
(1)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法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其指導核心就是替代性學習和替代性強化。
樹立榜樣時注意:a、高大的榜樣形象與身邊具體的實際結合,為幼兒童塑一幅具體的活生生的榜樣形象,激發兒童效仿榜樣的需要,使他們感受到值得效法。b、以情景故事的形式呈現榜樣事跡,有助于兒童把握榜樣助人的情境,助人方式,透過具體的行為表現把握榜樣的助人動機。通過對榜樣具體行為的分析,把榜樣所代表的原則從具體的行動中分離出來,概括出一般共性和特征。c、使兒童把榜樣在具體情境中體現的助人原則、規范與自己的行為選擇相對照,從而減少榜樣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習者與榜樣的相似性。
(2)強化評價法
運用時需注意:a適度b盡量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體驗中得到獎懲c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
(3)體驗思考法
(4)語言傳遞法
(5)角色扮演法
(6)移情訓練
5、幼兒社會性學習指導的原則P275
(1 )綜合滲透性原則
(2)生活隨即性原則
(3)實踐參與性原則
(4)適宜發展性原則
(5)時代性原則
6、道德認識的發展和教育:P278
杜威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有三個水平:前道德或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自律水平。
皮亞杰:將道德判斷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無律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
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對偶故事法)
柯爾伯:編制 “道德兩難故事”作為引發幼兒道德判斷的工具。
柯爾伯的3水平6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第一水平:前習俗水平(懲罰和服從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取向)
第二水平:習俗水平(好男孩、法律和秩序取向)
第三水平: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取向、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取向)
幼兒道德認識的特點與教育:
特點:(1)發展水平低,對道德認識也很膚淺,概括力差。
(2)不穩定狀態,缺乏道德認識一致性。
(3)帶有很大得情緒性和受暗示性。
教育:(1)要交給幼兒相應的道德知識。
(2)要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
(3)對幼兒行為應及時提出要求并進行評價。
7、道德情感的發展與教育:P284
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
(1)幼兒道德情感的質料(內容)發展:a依戀b移情c羞恥感與罪惡感概
(2)情感的形式發展及其階段劃分:a、原倫理狀態道德情感時期b、前道德情感階段c、道德情感的他律性階段
幼兒道德情感的特點:
(1)幼兒道德情感最初和自然情感分不開。
(2)幼兒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穩定性,易受感染和暗示。
幼兒道德情感的培養:(明確記憶)
(1)要創設一個能夠激發幼兒道德情感的良好環境與氣氛。
(2)要不斷豐富幼兒有關的道德認識。
(3)注意調節幼兒的情感。
8、道德行為的發生、發展與教育:P289
道德行為發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時期或適應性社會行為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萌芽性道德行為發展期。
第三階段:情境性道德行為發展期。
第四階段:服從性道德行為發展期。
幼兒道德行為教育:要進行道德行為訓練、要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動機、要培養幼兒言行一致的品質。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