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觀法
B.演示法
C.情景教學法
D.欣賞教學法
22、小明寫了保證書,決心做到上課不再遲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遲遲不肯鉆出被窩,以致又遲到了。因此,對小明的教育應從提高( )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認識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為
23、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 )文化。
A.觀念和制度
B.精神或觀念
C.組織和制度
D.物質
24、最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是( )。
A.現場教學
B.復式教學
C.分組教學
D.個別教學
25、( )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
A.教育目的
B.培養目標
C.課程計劃
D.教學目標
26、學生最重要的權利是( )。
A.人身自由權
B.受教育權
C.人格尊嚴權
D.隱私權
27、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 )。
A.動力
B.前提
C.條件
D.基礎
28、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經過多次的培養或矯正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B.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D.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29、在教育史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
30、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三基”為中心的基礎教養。“三基”指的是( )。
A.讀、寫、算
B.讀、寫、畫
C.讀、畫、算
D.寫、畫、算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