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2.A
【解析】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覺系統提供的感覺反饋。
3.A
【解析】元認知計劃是在活動前計劃活動。
4.D
【解析】形態擴散是以事物的形態(如顏色、味道、形狀等)為擴散點,設計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可能性。
5.A
【解析】認同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
6.D
【解析】根據強迫行為的定義,選D。
7.B
【解析】略。
8.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從眾的概念。
9.C
【解析】略。
10.B
【解析】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以學生為中心并有預見性。
11.B
【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觀點,中學階段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自我同一感。
12.A
【解析】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不管什么社會,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動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學校、同伴以及電視、電影、文藝作品等社會宣傳媒體。因此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13.C
【解析】根據不同的標準,強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①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②根據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可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③根據時間間隔,可分為連續式強化和間隔式強化;④根據強化物的性質,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⑤根據強化的來源,可分為外部強化和內部強化。
14.D
【解析】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15.C
【解析】分散思維是指思考問題時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做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分散思維的主要功能是求異與創新。
二、填空題
1.差異性
2.教育機智
3.性格
4.《學習的條件》
5.阿特金森
6.一般遷移
7.過度學習
8.定向、認知
9.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10.常規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問題解決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認知策略因所學知識的類型而有所不同,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策略主要是針對陳述性知識的,針對程序性知識則有模式再認知策略和動作系列學習策略等。
2.功能固著: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難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強化: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強化一樣,是一種間接的強化方式。
最新試題:
在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