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題干中所說明的是教育心理學的預測并干預學生的作用。
2.D
【解析】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之所以較差,可能是由于同時受到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雙重干擾的結果。而最前部與最后部的記憶效果之所以較好,可能是由于僅受倒攝抑制或前攝抑制造成的。
3.A
【解析】由元認知的實質的總結可知,A選項正確。
4.C
【解析】題干中提到的是推測與假設訓練,是訓練創造性的一種方法。
5.D
【解析】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將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兩個階段。
6.D
【解析】這種情況屬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類型。
7.C
【解析】掌握學習是由布盧姆等人提出的。
8.A
【解析】凝聚力是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教師應提高群體凝聚力。
9.C
【解析】略。
10.B
【解析】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
11.D
【解析】由組塊編碼的定義可知。
12.C
【解析】不能抗拒誘惑顯然是意志薄弱。
13.A
【解析】卡特爾在對各種測驗題目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論。
14.A
【解析】巴甫洛夫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論;桑代克提出了嘗試—錯誤說;托爾曼提出了有關學習的認知地圖理論;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15.B
【解析】喜歡聽地道的英語是對信息任務本身產生興趣,而其他三個選項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學習英語,屬于外部動機。
二、多項選擇題
1.ACE
【解析】評定等級一般分為3級、5級和7級。
2.ABD
【解析】略。
3.BCD
【解析】量表的效度、信度和標準化都屬于心理測驗的技術指標。
4.ABCE
【解析】布魯巴奇在1994年提出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四種反思方法。
5.ABCD
【解析】遠程輔助不屬于學校中的教學媒體。
三、填空題
1.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
2.心智動作
3.語義聯想
4.直接檢驗、間接檢驗
5.道德認識
6.神經性厭食癥、異食癖
7.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
8.創設和體貼
9.非測驗性
10.教師
最新試題:
在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