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關于教學和發展的關系,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1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指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2分)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的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問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1分)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并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教和學的相互作用刺激了發展,社會和教育對發展起主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創造著”學生的發展。他主張教學應當走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教學可以促進發展。(1分)
2.答:(1)兩者的相同點
①二者實質是相同的。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而品德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1分)②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1分)
(2)兩者的區別
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較大,包括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對勞動、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會道德規范,有些則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規范的那部分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1分)
②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之為品德。(1分)
總之,態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區別,但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屬于同質的問題,所以不對兩者作嚴格區分。(1分)
3.答:(1)精選教材(2分)
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1分)
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1分)
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
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1分)
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的意識性。
4.答:(1)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型教師轉到“激趣、啟思、導疑”型教師(2分)教師的作用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學生學知識”,即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學會建構知識,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2)由命令主導型教師變為指導幫助型教師(1分)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
(3)由被動闡釋、執行型教師轉向主動研究、決策型教師(1分)
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要開發研究性課題和校本課程,教師不僅是這種課程的傳遞者,而且首先是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主體。
(4)由單一學科型教師轉向綜合專家型教師(1分)
新課改針對現行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問題作了重大調整,強調課程的綜合性。此外,還強調了課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
五、論述題
1.答:(1)中學教育一t2,理學是研究中學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2分)它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但并不意味著它是一般心理學原理在教育中的應用。相反,教育心理學擁有其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習與教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研究目的往往是通過教育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進行實驗、觀察和調查研究來實現的。(3分)
(2)中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①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任何教學手段必須通過學生而起作用。它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一是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差異等),二是個體差異(包括先前知識基礎、學習方式、智力水平、興趣和需要等)。(1分)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雖然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但這并不否定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地位。學校教育是按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的組織教學的,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主要涉及的方面有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1分)
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學的編制和課程的設置必須以學習和教學的理論及研究為基礎。(1分)
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實物、文字、口頭語言、圖表、圖像以及動畫等都屬于教學媒體。(1分)
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以及空間布置等)和社會環境(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教學環境不僅是課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1分)
②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2分)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過程,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端正態度。(2分)
評價/反思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雖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始終貫穿在整個學習和教學過程中。(1分)
2.答:(1)擴充和利用感性經驗:學生在知識理解中發生困難,往往是因為缺少相應的感性材料或不善于運用感性材料。(3分)
(2)運用變式與比較:變式是指提供給學生的各種直觀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質特征不變的情況下,不斷變換非本質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舍棄非本質特征。所謂比較,就是區分事物的異同。(3分)
(3)知識的系統化:知識的系統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識間的關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識去理解新知識,避免學生形式主義的掌握教材。(3分)
(4)通過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理解教材是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進行的,而思維活動的積極性,總是和一定問題的產生和解決相聯系。(2分)
(5)照顧學生理解教材的特點:學生理解教材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區別對待,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2分)
(聯系實際,酌情再給1—2分)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