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l867—1869年,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他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因此,答案選B。
2.A
【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因此,答案選A。
3.ABD
【解析】前運算階段(2~7歲),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思維仍受直覺思維的影響。兒童還存在“萬物有靈論”的現象;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思維具有刻板性;兒童尚未獲得物質守恒的概念。因此,答案選ABD。
4.B
【解析】美國的心理學家赫爾曼•維特金的研究最為著名。他認為,場獨立者對客觀事物判斷時傾向于利用自己內在的參照(主體感覺),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周圍的背景,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因此,答案選B。
5.BCDE
【解析】間隔式強化,又稱延緩式強化,分為兩類:時間式和比率式。時間式又分為定時距式和變時距式。比率式又分為定比率式和變比率式。
6.C
【解析】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后,其他與該條件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這種現象稱之為“刺激泛化”。因此,答案選c。
7.ABC
【解析】組織學習的原則與策略有:逐漸分化原則、整合協調原則、先行組織者策略。因此,答案選ABC。
8.E
【解析】適當的超額學習,指實際學習的次數要適當超過剛好能夠回憶起來的次數。研究表明,超額學習程度達150%時,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答案選E。
9.D
【解析】根據遺忘的進程先快后慢的規律,復習要及時。如果不及時復習,頭腦中的保持量在短時間內急劇減少,再復習就要花費相對較多的時間。因此,當天的功課應該在當天復習。因此,答案選D。
10.ABC
【解析】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相比有不同的其他一些特點。首先,就動作的對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動的對象是物質性客體或肌肉,具有客觀性。其次,就動作的進行而言,操作動作的執行是通過肌體運動實現的,具有外顯性。第三,就動作的結構而言,操作活動的每個動作必須切實執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結構上具有展開性。因此,答案選ABC。
11.A
【解析】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的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動作形象,并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像轉化。這時言語已轉變成為動作的體現者,成為加工動作對象的工具。所以,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因此,答案選A。
12.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若只是此一時、彼一時地偶然表現,則不能稱之為品德,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范行為,才標志著品德的形成。因此,答案選A。
13.B
【解析】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因此,答案選B。
14.D
【解析】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態度發生變化時,情感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但不同態度的情感成分不盡相同,有的態度理智成分較多,有的態度卻是非理智的、情緒化的。因此,答案選D。
15.ABC
【解析】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問題解決有下面幾個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因此,答案選ABC。
16.B
【解析】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因此,答案選B。
17.A
【解析】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因此,答案選A。
18.DE
【解析】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內部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答案選DE。
19.A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weiner)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四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B選項為不穩定的內在原因,C為穩定的外在原因,D為不穩定的外在原因。因此,答案選A。,
20.C
【解析】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視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它包括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排除相互干擾、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多種感官參與、畫線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采用在主題句下畫線來幫助學習的方法是畫線法,屬于復述策略。因此,答案選C。
21.C
【解析】在學習中,學習者根據學習內容畫出網絡關系圖,通過圖來圖解各種觀點是如何相互聯系的,找出知識之間的結構,這屬于組織策略;而組織策略又是認知策略中的一種。因此,答案選C。
22.DE
【解析】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可以將遷移分為水平遷移、垂直遷移。水平遷移也稱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垂直遷移又稱縱向遷移,指處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答案選DE。
23.B
【解析】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癥、夜驚、夢魘等。失日民可能由壓力事件、腦力或體力勞動過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經癥的伴生物。夜驚可能與兒童發育階段精神功能暫時失調有關。夢魘與學生日間情緒壓力有關。肌肉松弛法可以使人身體放松,緩解壓力,對治療失眠有效。因此,答案選B。
24.ABC
【解析】影響心理健康不外乎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因此,答案選ABC。
25.D
【解析】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因此,答案選D。
26.B
【解析】對教師課時計劃的分析表明,與新教師相比,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在備課時,專家教師會在頭腦中形成包括教學目標在內的課堂教學表象和心理特征,并且能預測執行計劃時的情況;而新教師則認為自己不能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因為他們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學生將要做些什么。因此,答案選B。
27.D
【解析】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此,答案選D。
28.ABCD
【解析】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有:問題的特征;已有的知識經驗;定勢與功能固著。因此,答案選ABCD。
29.ABE
【解析】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被稱為生長需要,它雖不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來說卻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使個體生活得更美好。因此,答案選ABE。
30.B
【解析】垂直遷移又稱縱向遷移,指處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具體講,是具有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經驗與具有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垂直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遷移,二是自上而下的遷移。“力”這個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重力”這個概念,因此,答案選B。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