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1)問題的特征。(1分)
(2)已有的知識經驗。(2分)
(3)定勢與功能固著。(2分)
2.答:(1)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1分)
(2)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2分)
(3)學習是由反復經驗引起的。(2分)
3.答:(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3分)
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識增強。
③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2分)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4.答:第一,決定人對活動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1分)
第二,影響對活動的堅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于堅持自己的行為,直至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容易半途而廢。(1分)
第三,影響人在困難面前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對困難,堅信只要不懈努力,困難是會克服的;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嘗試。(1分)
第四,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夠高效地獲得新行為,并自如地表現所習得的行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相反。(1分)
第五,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活動時信心十足,情緒飽滿;而效能水平低的人則充滿著恐懼和焦慮。(1分)
五、論述題
1.答:(1)精選教材(2分)
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教師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
大。(1分)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2分)
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阻礙遷移的產生。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1分)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2分)
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1分)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2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意味著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學生了解在什么條件下遷移所學的內容、遷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及其元認知策略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1分)
(聯系教學實際再給1—3分)
2.答: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的基礎上被激發起來的,而人具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從低到高排成一個層級,較低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后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4分)
在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這四種需要又被稱為缺失需要,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得到一定程度滿足。(2分)
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被稱為生長需要,它雖不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來說卻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使個體生活得更美好。(2分)
所謂需要的滿足不是指絕對的滿足,而是從相對意義上說的。一般說來,低級需要只要有部分滿足,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現,人的動機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2分)
在學校中,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與那些缺失需要(特別是愛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生感到沒有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目標。那些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別是教師)喜歡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學生,往往會作出較為“安全”的選擇,即隨大流,為測驗而學習,而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因此,在馬斯洛看來,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首先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公正的,是熱愛和尊重自己的,不會因為自己出錯而加以嘲笑和懲罰。(5分)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