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每題1分,共15分)
1.教學環境中的社會環境主要指課堂紀律、__________、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2.心理發展,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而心理發展又包括認知發展和__________。
3.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__________和評價三個過程。
4.__________就是關于某個主題的一個知識單元,它包括與某主題相關的一套相互聯系的基本概念,其構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結構。
5.根據知識的概括水平將知識劃分為具體知識和__________ 。
6.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一般分為__________與操作技能兩種。
7.__________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8.__________是指不斷明確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并不斷通過一定的運算操作來縮減這種差距,從而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9.__________被認為是創造性思維中的核心方法。
10.__________是指指向學習結果的學習動機,往往由外部誘因引起,與外部獎勵相聯系。
11.一般而言,學習策略包含著認知策略、__________ 和資源管理策略三個方面。
12.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__________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13.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__________ 。
14.__________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15.__________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判斷說明題(先判斷正誤,再改錯;判斷錯誤不得分;每題5分,共25分)
1.教學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決定著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2.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對立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
3.習慣是自然習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則,也可能不符合法則;而技能是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教學而形成的,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動作經驗的不斷內化而形成的。
4.班杜拉的觀點和行為主義的基本論調是:未來行為的出現并非直接取決于當前行為的結果,而是由于人認識到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系后產生了對下一步強化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對結果的期望,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
5.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的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阻礙作用。
四、簡答題(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
1.什么叫觀察力,中學生觀察力的發展有何特點?
2.為何要理學科的基本結構?
3.簡述影響知識理解的因素。
4.簡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l5分,共30分)
1.試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生活中的事例,闡述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和品德。
2.聯系中學教學實際,試論述成敗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