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感知的能力。(1分)中學生觀察力又有新的特點:
(1)目的更明確。(1分)
(2)持久性明顯發展。(1分)
(3)精確性提高。(1分)
(4)概括性更強。(1分)
2.答:(1)理解了基本結構可以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科知識的記憶。(1分)
(3)從結構中獲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將有助于以后在類似的情境中廣泛地遷移應用。(1分)
(4)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1分)
(5)對學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進兒童智慧的發展。(1分)
3.答:(1)主動理解的意識與方法。(2分)
(2)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2分)
(3)學習材料的內容(1分)。
4.答:加里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1)活動的定向階段。(1分)
(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1分)
(3)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1分)
(4)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1分)
(5)內部言語活動階段。(1分)
五、論述題
1.答:教師可以綜合應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或改變態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說服、榜樣示范、群體約定、價值辨析、獎勵與懲罰等。
(1)有效的說服(1分)
教師經常應用言語來說服學生改變態度,在說服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某些證據或信息,以支持或改變學生的態度。(2分)
(2)樹立良好的榜樣(1分)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都證明,社會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而完成的,態度與品德作為社會學習的一項內容,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榜樣的行為而習得。(2分)
(3)利用群體約定(1分)
研究發現,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使成員承擔執行的責任。一旦某成員出現越軌或違反約定的行為,則會受到其他成員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迫使其改變態度。教師則可以利用集體討論后形成集體約定的方法,來改變學生的態度。(2分)
(4)價值辨析(1分)
研究者認為,人的價值觀剛開始不能被個體清醒地意識到,必須經過一步步的辨別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2分)
(5)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1分)
獎勵和懲罰作為外部的調控手段,不僅影響著認知、技能或策略的學習,而且對個體的態度與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獎勵有物質的(如獎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語鼓勵);有內部的(如自豪、滿足感),也有外部的。雖然對懲罰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從抑制不良行為的角度來看,懲罰還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態度與品德形成的。當不良行為出現時,可以用兩種懲罰方式: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如批評、處分、輿論譴責等;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等,如不許參加某種娛樂性活動。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2分)
2.答: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推論這些行為原因的過程。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就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2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韋納認為,學生在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時通常會歸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種主要原因,并且,學生的歸因過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來進行。(3分)
根據控制源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和外部的;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定和不穩定的;根據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2分)
韋納認為,每一維度對動機都有重要的影響。控制點維度與個體成敗的情緒體驗有關。穩定性維度與個體對未來成敗的期望有關。可控性維度既與情緒體驗有關,又與對未來成敗預期有關。(2分)
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2分)
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系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強調內部、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對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4分)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