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恐怖癥
1.含義
恐怖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恐怖癥可分為單純恐怖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廣場恐懼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癥。
2.中學生社交恐怖癥癥狀表現(xiàn)
害怕在社交場合講話(在會場上講演、在公共場合進餐時交談),擔心自己會因雙手發(fā)抖、臉紅、聲音發(fā)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19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對方眼睛。
3.原因
精神分析源觀點認為恐怖是焦慮的移置,即個人將焦慮轉移到不太危險的事物之上,從而避免了對焦慮來源的憂慮。行為主義觀點認為恐怖是學習得來的,或者由直接經(jīng)驗中學習得來或者由觀察學習得來或者由信號學習得來。認知派心理學家則認為恐怖癥源于個人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險作了不現(xiàn)實的評估。
4.矯正方法
系統(tǒng)脫敏法是治療恐怖癥的常用方法。想幫助學生克服學校恐怖癥.父母要有堅持性和耐心,要堅決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學校,習慣學校生活。另外,改善班級中人際關系,營造寬松、自由的學校氛圍。適當減輕學習壓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對于克服學校恐怖癥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五)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
1.含義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適當?shù)膲毫獙騿栴}解決方式所構成。
人格障礙一語多用于成人。對于l8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的類似行為表現(xiàn),通常稱做人格缺陷、品行障礙或社會偏差行為。
2.類型與癥狀表現(xiàn)
人格障礙有許多類型,依賴型人格障礙者有被動的生活取向,不能決策和接受責任,有自我否定的傾向;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缺乏對他人的同情與關心,二是缺乏羞恥心與罪惡感。
3.原因
人格障礙是個體先天素質與后天教養(yǎng)的產物。早期失去父母的愛;從小受到溺愛而缺乏懲戒或受到不一致的懲戒;一直受到保護、從未受到挫折,因而沒有能力體驗與同情他人的痛苦;父母提供的不正確行為范例等都是影響人格障礙形成的重要因素。
4.矯正方法
根據(jù)班杜拉社會學習原理。為有人格障礙的人提供良好行為的范例,獎勵他們對良好行為的模仿,促使他們將社會規(guī)范與外部價值納入到自我結構中,對于矯正他們的反社會行為有一定作用。
(六)性偏差
1.含義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fā)育過程中不良適應,一般不屬性心理障礙。
2.糾正方法
對不適應行為,應給予有效的干預。對于過度手淫則要采取轉移注意、轉向于參加文體活動的方法予以糾正。
(七)進食障礙
1.進食障礙的類型
進食障礙包括神經(jīng)性厭食、貪食和異食癖等。
2.神經(jīng)性厭食的含義
神經(jīng)性厭食是一種由于節(jié)食不當而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厭惡進食而導致正常體重驟然下降25%者,即被視做厭食癥的癥狀。神經(jīng)性厭食癥多發(fā)生于女性。
3.神經(jīng)性厭食的癥狀
對食物極端厭惡、甚至恐懼,四肢無力,女生則有的出現(xiàn)閉經(jīng)。由于家庭不斷施予壓力,當事人有可能變得脾氣暴躁。
4.神經(jīng)性厭食的原因
神經(jīng)性厭食的形成,可能與青少年擔心發(fā)胖而極度限制飲食的錯誤做法以及父母過分關注孩子體型或姿態(tài)的態(tài)度有關。
5.神經(jīng)性厭食的矯正方法
神經(jīng)性厭食可采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予以矯正。
(八)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癥、夜驚、夢魘等。考試/大/失眠可能由壓力事件、腦力或體力勞動過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經(jīng)癥的伴生物。夜驚可能與兒童發(fā)育階段精神功能暫時失調有關。夢魘與學生日間情緒壓力有關。可采用肌肉松弛法來治療失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
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需要
(三)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心理素質,可以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心理輔導
主要傳遞預防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及技術。
(二)心理咨詢
傳遞治療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及技術。
(三)心理治療
用各種心理學方法及技術,以消除心理患者的各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