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目標
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而分為五個等級。
1.接受
接受指學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現象或刺激包括三個水平:知覺有關刺激的存在;有主動接受的意愿;有選擇地注意。這是低級的價值內化水平。
2.反應
反應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從中得到滿足。處于這一水平的學生,以某種方式對注意的現象做出反應以及反應的滿足。這類目標強調對特殊活動的選擇與滿足。類似通常所說的“興趣”。
3.形成價值觀念
形成價值觀念指學生將特殊對象、現象或行為與一定的價值標準相聯系。對所學內容在信念和態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個水平:接受某種價值標準;偏愛某種價值標準,為某種價值標準做奉獻。
這一水平的學習結果是將對所學內容的價值肯定變成為一種穩定的追求。相當于通常所說的“態度”和“欣賞”。
4.組織價值觀念系統
組織價值觀念系統指將許多不同的價值標準組合在一起,消除它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開始建立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內分兩個水平:價值概念化,即對所學內容的價值在含義上予以抽象化,形成個人對同類內容的一致看法;組成價值系統,即將所學的價值觀匯集整合,加以系統化。與人生哲學有關的教學目標屬于這一級水平。
5.價值體系個性化
價值體系個性化指個體通過學習,經由前四個階段的內化之后,所學得的知識觀念已成為自己統一的價值觀,并融人性格結構之中。內分兩個水平:概念化心向.即對同類情境表現出一般的心向;性格化,即指心理與行為內外一致,持久不變。因此,這種行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預期的。其學習結果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為或行為特征。
(三)動作技能目標
動作技能教學目標指預期教學后在學生動作技能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
1.知覺
知覺指學生通過感官,對動作、物體、性質或關系等的意識能力,以及進行心理、軀體和情緒等的預備調節能力。
2.模仿
模仿指學生按提示要求行動或重復被顯示的動作的能力,但學生的模仿性行為經常是缺乏控制的。
3.操作
操作指學生按提示要求行動的能力,此階段學生能進行獨立的操作。
4.準確
準確指學生的練習能力或全面完成復雜作業的能力。
5.連貫
連貫指學生按規定順序和協調要求,去調整行為、動作等的能力。
6.習慣化
習慣化指學生自發或自覺地行動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這三方面的行為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三者相互作用和滲透。考/試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同時設置這三個方面的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的教學目標。行為目標的陳述具備三個要素。
1.具體目標。即用行為動詞描述學生通過教學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旨在說明“做什么”,表述的基本模式是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說明學習的內容;
2.產生條件,即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旨在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做”。條件大體有:環境因素、人的因素、設備因素、信息因素、時間因素、問題明確性因素等;
3.行為標準.即提出符合行為要求的行為標準,旨在說明“有多好”。它使教學目標具有了可測性。
行為目標的表述使教學目標變得具體、明確、可測量。三者中具體目標的表述最為基本。
(二)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
它是通過內部過程和外部行為相結合來表述教學目標.用這種方法陳述的教學目標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一般教學目標,用一個動詞描述學生通過教學所產生的內部變化;第二部分為具體教學目標,列出具體行為樣例.即學生通過教學所產生的能反映內在心理變化的外顯行為。這種方法既強調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內在心理變化,又克服了目標陳述上含糊不清的弊端,實現內外結合。
四、任務分析
(一)任務分析含義
任務分析指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
(二)任務分析步驟
在進行任務分析時,教師要從最終目標出發.一級子目標一級子目標地揭示其先決條件,反復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預先必須具備哪些能力?”,一直追問到學生的起始狀態為止,然后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逐級排列出來。
(三)任務分析作用
通過任務分析,教師能夠確定出學生的起始狀態;能夠分析出從起始狀態到最終目標之間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行為傾向;能夠確定出為實現最終目標而逐級實現各種子目標的邏輯順序。任務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達到教學目標的先行的內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