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訓計劃的實施與管理控制
(一)明確實施培訓計劃的基本思路
(二)確立培訓計劃的監督檢查指標
常見的培訓計劃監督檢查的項目和指標包括:(I)時間安排合理性;(2)培訓進度安排合理性;(3)培訓內容前后一致性;(4)培訓顧問邀請可行性;(5)培訓資金投入狀況;(6)培訓場所距離適合度;(7)人員分工明確性與合理性;(8)培訓評估的合理量化標準;(9)培訓所需工具資料準備全面性;(10)培訓形式說明具體程度;(11)對培訓對象的接待安排妥善程度;(12)培訓實施安排與培訓計劃進度一致性;(13)對培訓實施過程突發問題的防范措施;(14)對培訓的紀律要求適當性;(15)培訓管理者支援程度。
(三)計劃實施全過程的評估與管控
采用上述監督檢查指標,通過對培訓計劃實施前、實施中和實施后的全程評估,可以實現對培訓計劃實施的全過程監管和控制,從而使培訓需求分析更加準確、培訓計劃更加符合實際、培訓資源分配更加合理。
二、實施培訓計劃管理的配套措施
(一)企業全員培訓文化的培育
1.培訓文化對培訓活動的支持作用
(1)衡量組織培訓工作完整抑或殘缺的工具;(2)體現培訓工作在組織中的重要地位;(3)檢驗培訓的發展水平;(4)提高員工積極參與培訓的意識;(5)審查培訓與組織目標和員工具體需求的相關性;(6)明確培訓的管理目標、戰略、組織和職責;(7)體現培訓信息的交流、培訓內容的資源共享;(8)明確組織的文化和文化的發展需求,并加以傳播和建設;(9)明確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營造培訓文化促進培訓活動的措施
(1)培訓工作要與培訓與組織目標和組織戰略相結合;培訓工作不再只是培訓工作者的職責,也成為部門經理的重要職責;培訓戰略得以體現并能夠不斷調整。
(2)培訓被視為組織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有效途徑;培訓計劃更加強調系統性和成長性;培訓結果成為組織評估個人發展的重要部分。
(3)參加培訓者在選擇培訓內容、形式、時間、地點方面有著很高的自由度;員工可以得到培訓交流信息;允許失敗并將其視為學習的過程。
(4)培訓資源社會化;完備的培訓信息系統得以建立并良性運作;更進一步強調對培訓需求的滿足和對培訓效果的跟蹤評估。
(5)通過培訓使組織文化得以更好地發展。
(二)企業全員培訓環境的營造
培訓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和作用于培訓活動的諸要素的總和。培訓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三)企業培訓師資隊伍的建設
1.選擇培訓教師的原則與標準
(1)具備培訓內容方面的專業知識。
(2)對培訓內容所涉及的方面應有實際工作經驗。
(3)具備培訓授課技巧。
(4)能夠熟練運用培訓中所需要的培訓教材和工具。
(5)具有良好的交流與溝通能力。
(6)具有引導學員自我學習的能力。
(7)能夠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8)積累與培訓內容有關的案例和資料;
(9)掌握培訓內容所涉及的一些相關前沿問題。
(10)擁有培訓熱情與教學愿望。
2.根據課程的性質選擇培訓師
一般來說,在對下級主管人員進行培訓時。主要是依靠組織內各級主管人員作為培訓者。而技術及管理理論、生產工藝方面的培訓可采用公司原來的培訓方式,以企業內部優秀技術專家擔任培訓師為主,根據公司培訓實際情況再在外部聘請一些專職培訓師。
(四)企業培訓課程的開發與管理
培訓課程的設置應體現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符合現代社會、企業和員工的需求。
2.符合成人學習者的認知規律。
3.體現企業培訓的基本目標。
(五)企業員工培訓成果的跟進
培訓跟蹤可采用召開座談會、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跟蹤,對關鍵崗位和重點員工也可采用面談的方式,為了確保跟蹤的權威性,規定受訓過的學員必須接受培訓跟蹤調查,并由企業授權培訓中心進行培訓跟蹤。
(六)全員員工培訓檔案的管理
培訓結束后,要對受訓員工的培訓檔案和各類培訓資料進行分類存檔,以便為日后的培訓提供參考和將相關的資料提供給人力資源部門作為員工考核、晉升、獎勵的依據。
(七)員工培訓激勵機制的確立
在建立健全員工培訓激勵與約束機制方面:
(1)全面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全面實行數字化管理,對重視培訓并實現目標責任的給予獎勵,對長期不重視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造成企業人員素質和經濟效益滑坡的企業領導者,給予崗位調整;(2)對員工實行“培訓、考核、使用、薪酬、晉升”相配套的終身培訓機制,實現培訓與使用相一致,使用與結合相一致,使用與晉升、薪酬相協調。
章節考點: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章節考點與習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