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教什么
2.進程
3.課程設計
4.教學大綱
5.說明部分,本文部分
6.課程任務
7.教科書
8.特色課
9.知識、兒童
10.教學目標
11.基礎性
12.強制性
13.科學的分類
14.周學時
15.學科課程標準、學科教學內容
16.教學大綱
17.教學大綱
18.課程計劃
19.教學單元
20.課
21.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22.課程評價
23.目標評價模式
24.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25.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
四、名詞解釋
1.廣義的課程:指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2.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3.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是一級課程。
4.教學模式:是指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
5.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目標: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
7.CIPP課程評價模式:是由背景評價(conten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這幾個評價名稱的英文字母的縮略語,該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四個步驟。
8.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五、簡答題
1.(1)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2)搜集信息;(3)組織材料;(4)分析材料;(5)報告結果。
2.基礎型課程的基本內容有:
(1)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2)它的內容是基礎的,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注重思維力、判斷力等的發展和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的培養。
(3)基礎型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無論哪個學生都要學習。要求很嚴格,必須有嚴格的考試。
(4)基礎型課程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它隨學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研究型課程的基本內容有:
(1)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2)這類課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標,一定的結論,而獲得結論的過程和方法則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探索、研究,引導他們形成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標和結論,由學生自己確立目標、得出結論。
(4)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做,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
4.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是: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4)課程理論。
5.教學目標的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標體系;
(2)體現學生學習行為及其變化;
(3)具有靈活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6.(1)課程設計的概念:課程設計是指那些經過精心計劃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設計出各種學程或教育活動方式,并將它們提供給教育機構中的人們,以此作為進行教育的方案。
(2)課程設計的意義:
第一,從課程設計活動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
第二,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其中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各要素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