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全民教育是近1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運動,特別是使所有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并降低輟學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脫除文盲的運動,這一運動得到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
2.B
【解析】小學教育的目的是衡量和評價小學教育運動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對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的評價,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的評價等,都必須以小學教育的目的為根本標準和依據。
3.A
【解析】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洛克的白板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涂抹,外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
4.D
【解析】課程是指學生沿著學習的“跑道”進行學習,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作為教育科學的主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的組織。
5.C
【解析】直觀性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個進步意義,它給中世紀脫離兒童實際生活的經院式教育以沉重的打擊,使書本知識與其反映的事物聯系起來。
6.A
【解析】略。
7.D
【解析】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設定初等小學,并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8.B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華生是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注重教育的作用。
9.A
【解析】課程改革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課程現代化問題。
10.A
【解析】孔子是最早的教學過程思想即學、思、行統一的觀點的提出者。
11.D
【解析】這句話體現的是榜樣法。
12.A
【解析】英國是實行雙軌制國家的代表。
13.C
【解析】教育學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狹義的教育。
14.C
【解析】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張“棄圣絕智”、“棄仁絕義”。
15.B
【解析】柏拉圖根據理性、意志、情感在德行中占主導地位的不同將人分為三等。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解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2.ABCD
【解析】根據《憲法》規定少年兒童有生存的權利;《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中,未成年學生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和安全的權利。
3.ABCD
【解析】教學過程中應該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師生交往關系。
4.ABCD
【解析】ABCD四項均為班主任了解學生采用的一般方法。
5.ACD
【解析】蘇格拉底提倡爭辯的教學法,教學過程分為三步: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術。
6.BCD
【解析】教師考核應當遵循的原則:客觀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和準確性原則。
7.ABCDE
【解析】學校文化最終要表達的是這樣一些內容: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對學校功能及其社會責任的理解;對人性的理解;對學習、工作的態度以及對集體的看法等。
8.ABCD
【解析】學校咨詢活動應遵循積極關注和信任來訪學生,充分支持和鼓勵來訪學生,注重來訪學生的主動參與嚴格為來訪學生保密的咨詢原則。
9.ACE
【解析】每一單元至少包括主題,任務和評價標準。
10.BCE
【解析】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的,其基本精神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腦力和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