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英國學者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獨立學科提了出來。其中保羅•朗格朗首先提出終身教育思想。
2.A
【解析】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設初等小學堂,招收7歲兒童入學,修業年限為5年,并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3.B
【解析】略。
4.C
【解析】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
5.B
【解析】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的間接性的特點。
6.C
【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許多多專業課程和機構。
7.B
【解析】略。
8.A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故注重教育的價值。
9.D
【解析】設計教學法是由美國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首先提出的。
10.C
【解析】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11.A
【解析】小學德育目標是實施小學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檢驗小學德育是否達標的質量標準。
12.B
【解析】拔苗助長故事盼寓意是批評了違背植物生長規律的行為,教學中“拔苗助長”違背了人發展的順序性。
13.A
【解析】康德認為,文化是在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文化標志著人類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轉變。
14.D
【解析】相對性評價是對被評價對象做出鑒定,區分等級,了解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
15.B
【解析】教學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課題的選擇。
二、多項選擇題
1.ADE
【解析】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2.ABDE
【解析】略。
3.ABCDE
【解析】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于教學活動。
4.ABCD
【解析】ABCD四項均為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征。
5.ABD
【解析】教師職業道德與道德所共有的特征是內容的統一性、相對的獨立性、歷史的繼承性。
6.ABCDE
【解析】略。
7.BCD
【解析】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產勞動。
8.ACDE
【解析】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另外,教育也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的認識活動。
9.ABCDE
【解析】略。
10.ABCDE
【解析】略。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