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述題
1.幼兒園教師應根據幼兒感知覺的規律組織教育教學。
(1)適應現象。①感覺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結果而產生的感受性,會因刺激持續時間的長短而降低或提高,這種現象叫適應現象。②幼兒園各班活動室應有通風換氣設施和制度,以保證空氣清新。
(2)對比現象。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種感覺會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感覺的對比,分先后對比和同時對比兩種,教師在制作和使用直觀教具時,掌握對比現象的規律,對提高幼兒感受性有重要的實際意義。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覺,也會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在視覺感性方面較明顯。在組織幼兒觀察活動時,不應有喧嘩聲,教師的聲音也不應太大。
(3)知覺中對象與背景的關系。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影響因素有:①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包括顏色、形狀、聲音和強度的差別,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分離。教師要運用背景與對象關系的規律,教師的板書、掛圖和實驗演示等,應當突出重點,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教材重點的部分應該使用線條、粗字體或彩色筆,使它們特別醒目;教學指揮棒與直觀教具的顏色不要接近。②對象的活動性。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的刺激物易知覺為對象,據此,教師應盡量多地利用活動模型、活動玩具及幻燈、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視覺刺激中,凡距離上接近或形態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組成知覺的對象;在聽覺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時間上的組合和接近也是分離知覺對象的重要條件。據此,教師繪制掛圖時,為突出需要觀察的對象或部位,周圍最好不要附加類似的線條或圖形,注意拉開距離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說明事物變化或發展的掛圖,更應注意每一個演進圖的距離;教師講課聲音應抑揚頓挫。④教師的言語與直觀材料結合。人的知覺是在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中的。由于詞的作用可以使幼兒知覺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觀材料加教師講解,幼兒才能很好理解。據此,教師對直觀材料的區別,必須和言語講解結合起來。
2.感知覺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
(1)在幼兒的認識活動中,感知覺占據重要地位。感覺和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以感知和思維相比,可以說,兩歲前兒童依靠感覺和知覺認識世界。3-6歲的幼兒借助于形狀、顏色、大小、聲音等來認識世界,而不是依靠語言交往所獲得的知識來認識世界。幼兒的思維,此時雖有發展,但思維仍然緊緊依靠感知的形象。
(2)幼兒的記憶、情緒屬于簡單的心理現象,主要與生理作用相關系,包括視、聽、嗅、味、膚、動與平衡覺等。
(3)幼兒的記憶,直接依賴于感知的具體材料。對直接感知過的形象的記憶,比對語詞記憶的效果好。
(4)幼兒的情緒和意志行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響而變化。
總之,幼兒感知覺的發展不僅對整個認識活動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控制自己的行動有一定的意義。感知的返回傳導,即通過感知的糾正這個中間機制,能促進有目的的行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