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其學習的根本特點是間接性。
2.C【解析】表象在小學生概念掌握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3.A【解析】原型定向與加里培林的“活動定向階段”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
4.C【解析】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超過則可能會出現“報酬遞減”。
5.A【解析】感性知識是對活動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聯系的反映。
6.D【解析】陸欽斯為了探索定勢對解決問題的影響,設計了“量杯”實驗。
7.A【解析】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探求某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8.B【解析】題干是對替代強化的解釋。
9.D【解析】布魯納將學習分為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其中評價是最高水平的第三個層次。
10.B【解析】題于是對社會性認知的名詞解釋。 :
11.D【解析】感性概括是在直觀的基礎上自發進行的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
12.D【解析】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與普遍倫理取向階段兩個階段。
13.C【解析】皮亞杰認為10歲以后,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即進入自律道德:階段。
14.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規律中的遺忘規律。
15.B【解析】無論是任務還是行為規范,要貫徹執行必須要先進行充分的理解,否則有可能發生貫徹 上的偏差。 :
16.B【解析】題干是對課堂常規的解釋。
17.C【解析】題于是對區分度的名詞解釋。
18.D【解析】利用表格仍然是為了理清關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服務的,因此,也是一種組織策略。
19.C【解析】一個成熟的教師能自覺地關注學生,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
20.A【解析】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成職業道德信念。
二、多項選擇題
1.ACE【解析】BD不是問題解決的基本成分。
2.ABDE【解析】學生應用知識的一般過程是審題、聯想、課題類化、解題驗證。
3.ACDE【解析】過度焦慮不是多動癥的表現。
4.ABCDE【解析】布盧姆認為動作技能教學目標包括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與習慣化等方面。
5.ABCDE【解析】這五個方面都是影響人際吸引與排斥的主要因素。
6.ABC【解析】福勒和布朗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關注學生階段。
7.ACE【解析】這三點是構成一個問題必不可少的成分。
8.BD【解析】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研究與美國學者的研究正好形成互補,這樣使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完善,內容越豐富。
9.ABCD【解析】教師心理要素主要涉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教學風格。
10.ABCE【解析】D項是少年期的特征。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