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練習律,準備律;2.童年期(學齡初期); 3.接受,發現,機械,意義,有意義接受;4.促進,阻礙;
5.細微型,粗放型;6.隨意識記;7.發散思維;8.替代強化,替代懲罰; 9.失調狀態,社會病理;心理;10.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四、判斷題
1.× 【解析】學生的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都對學與教的活動有影響,所以教育心理學不僅研究群體差;異,也研究個體差異。
2.× 【解析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的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調節能力。
3.× 【解析】負強化是通過消除厭惡刺激來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懲罰則是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類反應的過程。因此,兩者并不相同。
4.×【解析】遷移廣泛存在于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范與態度的學習中。
5.× 【解析】實踐證明,模象直觀的效果優于實物直觀。
6.× 【解析】技能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驗,不同于屬于認知經驗的知識。
7.√【解析】多種感官參與能從多個角度獲得不同的信息,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能有效地增強:記憶。
8.√ 【解析】創造性與智力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所以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
9.√ 【解析】因為詢問會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傾聽可以減少對方的心理防衛。
10.× 【解析】邏輯性問題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推理去獲得,因此,對此類問題應給予間接指導。
五、名詞解釋
1.程序教學:程序教學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2.課堂管理: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3.原型內化: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4.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5.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