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C【解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對遺忘進行了系統研究。
2.A【解析】題干是對關鍵期的解釋。
3.A【解析】教師不同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不同的影響。
4.D【解析】題干是對標準參照評價的解釋。
5.C【解析】羅森塔爾等人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6.C【解析】功能固著,即從物體通常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
7.B【解析】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經歷了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據此形成了人格發展階段論。
8.A【解析】呈現能提高反應概率的刺激的過程叫正強化。
9.A【解析】內部動機越穩定,作用越持久。
10.C 【解析】同一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和不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都可發生遷移,同一水平之間的是水平遷移,不同水平之間的是垂直遷移。
11.C【解析】根據反映活動的深度不同,知識可分為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
12.C【解析】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條件,技能是通過練習形成的。
13.B【解析】有意識記是復述策略的重要方法。
14.C【解析】已知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都很明確,個體按一定的思維方式即可獲得答案,這就是有結構的問題。
15.B【解析】態度的行為成分指個體準備對人、對事、對物作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16.A【解析】智力測驗是認知測驗的一類。
17.C【解析】絕對標準是以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為依據.構成一個標準參照系,因此選C。
18.C【解析】波斯納提出了“經驗+反思一成長”的教師成長公式。
19.C【解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
20.B【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21.B【解析】略。
22.B【解析】題干是過度焦慮的兒童的表現。
23.B【解析】題干是對外部反饋的解釋。
24.D【解析】適當運用反例,可以排除無關特征的干擾,有利于加深對概括和規則的本質認識。
25.B【解析】共同要素說認為遷移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有共同要素。
26.C【解析】通過教學評價對課程、教學方法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提供依據。
27.A【解析】專家型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所以他們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28.B【解析】教學環境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心理特性的發展,因此,它是課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疇。
29.A【解析】杜威于1910年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五個階段,即暗示、理智化、假設、推理、用行動檢驗這些假設。這被后人看作經典的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廣泛引用。
30.B【解析】教師思維越流暢,教學效果越好。
二、多選題
1.CD【解析】學生對學與教過程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差異;二是個體差異,包括學習方式、智力水平、興趣等差異。
2.ABCD【解析】E項是童年期的特征。
3.ABCE【解析】D項是形式運算階段的特征。
4.AC【解析】斯金納把有機體的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兩類。
5.BD【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論中提出的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兩種。
6.ACDE【解析】奧蘇伯爾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產生式遷移理論根據安德森的思維適應性控制理論發展而來,結構匹配論是加特納、吉克等人提出的遷移理論。
7.ABCD【解析】反思日記、交流討論、詳細描述、行動研究是布魯巴奇提出的四種反思方法。
8.BD【解析】A是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劃分出來的,C是根據動作的連貫性劃分的,E是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劃分的。
9.ABDE【解析】C項屬于元認知監視策略的內容。
10.BD【解析】與問題類型相對應,問題解決也有兩種,一是常規性問題解決,二是創造性問題解決。
11.ACE【解析】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在性、穩定性、可控性。
12.AD【解析】數字運算對字母運算的影響是積極的、具有促進作用的,因此是正遷移;同時,數字運算相對于字母運算又是下位的、低層次的,因此是垂直遷移中自下而上的遷移。
13.ABDE【解析】程序教學的原則除此四條外,還應有“反應后有即刻反饋”。
14.ACE【解析】教師的民主態度可以使得學生情緒穩定、態度友好、具有領導能力。
15.ACE【解析】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是相似性、原有認知結構和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16.ACE【解析】BD兩項為心智技能。
17.ABCDE【解析】這些都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18.ACE【解析】對B和D兩種類型的學生必須既提出正面材料,又出示反面材料,以增強學生對錯誤觀點的免疫力。
19.ACE【解析】BD兩項屬于社會環境的內容。
20.AD【解析】群體規范有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兩類。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