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是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對其含義應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類學校中所要進行的德智體全部教育內容的總和;其次,不僅包括各門學科、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家庭作業和社會實踐等活動;再次,課程兼有計劃、途徑、標準的含義。
2.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3.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1944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其中課程設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確定教育目標:泰勒認為目標的確定須以廣泛的教育哲學為指導原則,主張通過三個來源來確定,即學習者本身,當代校外生活和學科專家的建議。(2)選擇學習經驗:所選經驗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有助于獲得各種知識的原理、原則、實驗、事實等;有
益于發展學生的社會態度和興趣。(3)組織學習經驗:學習經驗的組織應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不斷重復練習和繼續發展的機會;后一經驗須在前一經驗的基礎上拓寬和深化;注意學習經驗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學生行為與所學內容的統一和連貫。(4)評價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經驗包括教育方案實施前、后的兩次評價,并對評價結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釋。
4.進人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的內涵發生了重要變化,呈現出如下六種趨勢:(1)從強調學科內容到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進而強調課程的會話本質;(2)從強調目標、計劃到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3)從強調教材的單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4)從只強調顯性課程到強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5)從強調實際課程到強調實際課程和“空元課程”并重;(6)從只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整合。
5.(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4)課程理論。
6.制訂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對學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將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2)對社會的研究。在課程領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會生活劃分為若干有意義的方面,再分別對各個方面進行研究。(3)對學科的研究。學校課程畢竟是要傳遞通過其他社會經驗難以獲得的知識,而學科是知識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學科專家熟悉該領域的基本要領、邏輯結構、探究方式、發展趨勢,以及該學科的一般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所以,學科專家的建議是課程目標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7.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課程設計的意義:(1)從課程設計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或教育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2)課程設計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各要素聯系起來。
8.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小學階段課程的特點具體表現為:(1)普及性。課程應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針對全國絕大多數學生,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準。(2)基礎性。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應注意不斷地把新知識變成基礎性知識。(3)發展性。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4)可接受性。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9.教科書不同于一般書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教科書是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所以,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書,發揮教科書最大的作用。(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3)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針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4)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
10.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師正確使用教科書應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鉆研和深刻理解教科書中各章、節、目之間的關系,各篇范文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掌握教科書的框架。(2)透徹理解教科書中每個章節的內容,備課中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設法使用一切教學手段,把重點和難點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科書,包括有關圖表、附錄都應當重視。(4)教師還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靈活引進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學生能理解的有關學科的新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5)能結合本地區的需要,適當補充本民族、本地區的鄉土教材。(6)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好教科書。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科書的能力、方法和習慣,防止學生產生把教科書丟在一邊,單純地記筆記、抄筆記的傾向。
11.小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體現出如下發展趨勢:(1)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確立學習領域,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2)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課程設計將強調自主性、探索性、實踐性,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注重學生的探索,注重學生獲得各種直接經驗。(3)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明確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門在地方課程中可以決定學習領域與課時的比例分配,學校課程中學校可以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決定校本課程方案。
12.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做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課程計劃的構成要素包括幾個部分:(1)教學科目的設置。開設哪些學科是課程計劃的中心。(2)學科順序。要按規定年限、學科內容、各門學科之間的銜接、學生的發展水平,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合理安排。(3)課時分配。應據學科的性質、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難易程度,恰當地分配各門學科的授課時數。(4)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是指學年階段的劃分、各個學期的教學周數、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假期和節日的規定等,它是學校工作正常進行的保證。
13.課程計劃對教師的指導意義體現在:一是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劃,了解教學和其他活動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銜接;四是綜觀學校教育、教學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
14.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2)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均衡化和選擇性;(3)在課程內容上,既體現基礎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的關系,既精簡內容,又增強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系;(4)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地探究學習、合作學習;(5)改變課程的管理方式,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6)改善課程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的和全面的評價,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
15.課程評價是指對課程設計、編制和實施所做的各種形式的評定,課程評價既包括學生學業的評價,又包括課程本身的評價。正確實施課程評價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課程評價對象應多元化。課程編制(內容的選擇、組織、實施等)、學生、課程決策與管理成效都應該是評價對象。(2)課程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課程評價主體應以教師為主,結合來自不同階層,代表不同團體的人員,包括課程專家、學生、行政人員、家長等。(3)課程評價標準應多元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由于各地各校的學生的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制訂評價標準應該注意既把握整體水平,又必須能體現各自的進步。一個學生的整體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心等很多方面,在評價時,必須根據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標準來進行評價;任何兩個學生之間在德、智、體、美、勞、心等方面的發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確立評價目標和標準時應適當照顧不同學生的差別,才是公正的評價。(4)課程評價方式方法應多元化。量化方法與質化方法的結合;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自評與他評的結合。
16.(1)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養的養成;(3)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的培養;(4)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學生的經驗,發展學生個性。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