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學校教育需要教師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
2.A
【解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采用重學法對遺忘進程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3.A
【解析】中間部分受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一般效果不好。
4.A
【解析】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
5.B
【解析】服從與懲罰定向階段是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
6.D
【解析】略。
7.A
【解析】略。
8.D
【解析】分配座位最應關心的是人際關系的
影響。
9.B
【解析】診斷性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
10.A
【解析】根據監控對象分為自我指向型和任務指向型兩類。
11.B
【解析】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
12.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親其師,信其道”表明了道德情感的作用。
13.D
【解析】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②前運算階段(2~7歲);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④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后)。
14.A
【解析】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把強化分為三種:①直接強化,即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②替代性強化,即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③自我強化,即學習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
15.D
【解析】根據需要的不同性質,可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社會化,為得到社會的認同,同時也滿足自己的社會文化需要,就會產生各種社會性動機,如工作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成長動機等。社會性動機推動人們從事社會活動,參與社會團體,并在其中獲得認可、地位與成
功感。
二、多項選擇題
1.ACD
【解析】觀察法的記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種:項目檢核表、評定量表和軼事記錄。
2.AB
【解析】略。
3.AB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教師自編測驗優缺點的理解。
4.ABCDE
【解析】五項均為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5.ACD
【解析】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師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的注意。①激發求知欲,即由教師提出問題;②變化教學情境,即通過教學媒體;③配合學生經驗,即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然后轉到所教主題之上。
三、填空題
1.直接記憶、工作記憶
2.創擬確立模型、檢驗修正模型
3.練習、反饋
4.家庭
5.道德行為
6.健康模式
7.戴爾
8.焦慮適中
9.是非題
10.細節
11.預測和評判、監視和分析
12.關鍵期
13.知識
14.中等
15.順向負遷移
最新試題:
在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