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略。
2.A【解析】略。
3.D【解析】分配座位最應關心的是人際關系的影響。
4.B【解析】診斷性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
5.A【解析】根據監控對象分為自我指向型和任務指向型兩類。
6.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對象以正常學生為主,即有輕、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正常學生。
7.B【解析】發現教學,也稱啟發式教學,一般經歷四個階段,題干中提到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是發現教學的第一步。
8.D【解析】PQ4R包括預覽、提問、閱讀、反思、背誦、復習等六個步驟。
9.B【解析】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
10.D【解析】義務感是責任感和羞恥感,對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
11.B【解析】略。
12.A【解析】由此定義可知是直覺性道德情感體驗。
13.B【解析】韋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邊緣(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優秀(120~129)和極優秀(130以上)。因此,該學生的智商處于中上位置。
14.D【解析】斯金納是操作性條件作用論的代表人物;加涅提出了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的理論;托爾曼提出了有關學習的認識地圖理論;班杜拉是社會觀察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
15.A【解析】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自己的潛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希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活動。
二、多項選擇題
1.ACE【解析】評定等級一般分為3級、5級和7級。
2.ABD【解析】略。
3.BCD【解析】量表的效度、信度和標準化都屬于心理測驗的技術指標。
4.ABCDE【解析】略。
5.ABC【解析】布盧姆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6.BD【解析】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7.ACD【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三個過程,其中包括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評價。
8.ABCD【解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主動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會文化研究。
9.ABC【解析】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有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10.ABD【解析】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有本質區別:一是人類學習需掌握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文化知識;二是人類學習通過語言的終結作用進行;三是人類學習是有目的的、積極的、主動的。
最新試題:
2012年江西省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11套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