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
2.B【解析】服從與懲罰定向階段是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
3.B【解析】學校教育需要教師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
4.A【解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采用重學法對遺忘進程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5.A【解析】中間部分受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一般效果不好。
6.C【解析】教學環境關系到學生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對學生認知發展有積極作用,因此它是課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疇。
7.D【解析】遺忘曲線研究表明,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呈現先快后慢的負加速趨勢。
8.B【解析】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9.A【解析】提出假設最常用的兩種方式是算法式和啟發式,題于說的是算法式。
10.A【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首倡兩難故事法研究道德發展階段。
11.B【解析】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
12.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親其師,信其道”表明了道德情感的作用。
13.D【解析】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②前運算階段(2~7歲);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④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后)。
14.B【解析】根據課堂管理的概念,選B。
15.D【解析】教學評價的目標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二、多項選擇題
1.BCD【解析】恐怖癥可分為單純恐怖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怖),廣場恐怖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癥。
2.AD【解析】群體規范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3.ABCDE【解析】略。
4.ACD【解析】福勒和布朗認為教師成長經過關注生存、關注情境、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5.ACD【解析】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師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的注意。①激發求知欲,即由教師提出問題;②變化教學情境,即通過教學媒體;③配合學生經驗,即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然后轉到所教主題之上。
6.AD【解析】根據技能對環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可將操作技能分為閉合型操作技能和開放型操作技能。
7.ABCD【解析】資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會資源利用策略。
8.AD【解析】共同要素說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伍德沃斯在大量實驗基礎上共同提出的。
9.ACD【解析】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10.ABC【解析】元認知知識是在完成任務之前的一種認識,它主要包括:對個人作為學習者的認識、對任務的認識和對有關學習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認識。
最新試題:
2012年江西省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11套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