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D 【解析】心理輔導的目標有兩個:一是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二是尋求發展。
2.B 【解析】側重知識或結果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或結果,所以用接受學習。
3.B 【解析】班級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著課堂管理的效果。
4.A 【解析】教學評價是對測量與測驗所得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
5.B 【解析】“具體概念和定義概念”是根據概念的獲得方式來劃分的。
6.A 【解析】心理學上,將先有一個目標,當人們認識到它與當前狀態之間存在著差異時,就要想出辦法,采取活動來縮小這個差異,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稱為“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7.C 【解析】學習過后的最初20分鈍,遺忘速度很快,所以應當在學習結束后立刻復習。
8.D 【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
9.C 【解析】人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這里的人指自然人,即公民。
10.C 【解析】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11.B 【解析】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
12.C 【解析】定勢是心理操作活動的積累而形成的問題解決的刻板和準備狀態,是人們在過去經驗影響下解決問題的傾向性。
13.D 【解析】題干所述是分化的作用。
14.B 【解析】題干是對自我效能感的解釋。
15.C 【解析】問題解決的三個特征分別是認知性、目的性、序列性。只有C項滿足這三個特征。
16.D 【解析】感性概括是在直觀的基礎上自發進行的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
17.C 【解析】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屬于單純恐怖癥。
18.D 【解析】做筆記是閱讀和聽講時最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
19.C 【解析】好奇心可以引發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
20.D 【解析】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
21.A 【解析】強化法是指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
22.A 【解析】教學活動必須是在學生集中注意的前提下進行,因此,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的首要事件。 。
23.C 【解析】研究表明,關系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們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所以,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24.C 【解析】題干是對論文題的解釋。
25.C 【解析】一個成熟的教師能自覺地關注學生,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
26.B 【解析】題干是近景的直接性動機的典型體現。
27.C 【解析】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思潮興起,并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此時他們掀起了對傳統教育的挑戰。
28.A 【解析】3歲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即社會自我的發展階段。
29.D 【解析】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實質是內在的心理變化。
30.B 【解析】有人常常沒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種行為或某一系列行為,這屬于典型的強迫癥。
二、多選題
1.ABCD 【解析】維果斯基的發展觀包括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內化學說和最近發展區理論。
2.ABCD 【解析】強化的程式是指強化的時間和頻率安排,即在什么時候,以何種頻度對一種反應施加強化,其中延緩式強化分為時間式(定時距式、變時距式)和比率式(定比率式、變化率式)。
3.ABCD 【解析】教育心理學認為,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4.ABC 【解析】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為主,在他人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
5.BCD 【解析】我國學者根據學習的內容將學習分成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范的學習。
6.CD 【解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學校教學的主要貢獻有交互教學和行為矯正.
7.CD 【解析】動機的成分包括需要和期待。
8.ABC 【解析】奧蘇伯爾將人的學習動機分成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9.AB 【解析】根據強化對行為反應的作用,強化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10.ABD 【解析】態度和品德都包括認識、情感、行為成分。
11.ABCDE【解析】學校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主要包括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合作學習,合理有效地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時進行強化與反饋。
12.ABCD 【解析】組塊不屬于表征知識的方法。
13.ABCD 【解析】知識學習的內部條件包括材料的邏輯意義,個體本身的動機與已有的知識結構,以及個體的編碼組織策略。
14.ABcD 【解析】師范教育是教師培養體系中的一環。
15.ABCD 【解析】在動作技能形成的局部階段。離不開教師的示范與講解,離不開練習,更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
16.ABCD 【解析】智力技能形成的標志是內潛性、觀念性、簡縮性和應變性強。
17.DE 【解析】根據問題組織程度不同,可以將問題分為有結構問題和無結構問題。
18.BCD 【解析】問題解決是具有目的的一系列認知操作過程。
19.ABCDE【解析】略。
20.BCD 【解析】學生認知差異表現在知識結構的差異、認知風格的差異和信息加工方式的差異。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