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訓練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略。
2.C[解析]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
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它們是由低到高的階梯,評價目標是最高層次的認知目標。
3.B[解析]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價值體系個性化五個等級。
4.D[解析]領會是認知目標的第二層次,它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5.A[解析]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6.C[解析]布魯納在教學上提倡發現法,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
7.B[解析]反應類似于通常所說的“興趣”,形成價值觀念的結果相當于通常所說的“態度”和“欣賞”。
8.A[解析]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9.A[解析]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
10.A[解析]程序教學始創者是普萊西,貢獻最大的是斯金納。
11.C[解析]略。
12.B[解析]情境教學是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二、多項選擇題
1.BCD[解析]領會,即把握所學材料的意義,可采用轉換、解釋、推斷來表明對材料的領會。
2.BCD[解析]略。
3.ABCD[解析]CAl優于傳統教學,可以人機對話即交互性,即時反饋、生動形象、自定步調。
4.ABE[解析]略。
5.BDE[解析]AC屬于形成價值觀念所包括的水平。
三、填空題
1.反應
2.組成價值系統
3.概念化心向
4.起始
5.具體教學目標
6.經驗錐形
7.教師;學生;個別化教學
8.情感
9.發現教學
10.教學策略
11.發現教學
12.投影視覺;聽覺;視聽
13.圖像;符號
14.程序化
15.領域;功能
四、名詞解釋
1.價值概念化:對所學內容的價值在含義上予以抽象化,形成個人對同類內容的一致看法。
2.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3.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指學生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
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5.程序教學:程序教學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發現有關概念和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一般來說,發現教學要經過四個階段:(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認知上的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2)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進行思考和探索,并進行討論,提出對問題解答的假設。(3)學生從理論上或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假設,并修正自己的假設。(4)根據在實踐實驗中獲得的結果以及先前的知識,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引出學習結論。
2.布魯納對發現教學的教學設計提出了四項原則:(1)教師要將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清晰的定向。(2)要配合學生的經驗,適當組織教材。教師要在研究教材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有序的發現過程。要仔細設計
問題和例子。確保參考材料和設備充足,以促進學生的發現進程。(3)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合理安排教材的邏輯順序,教材呈現應該與學生的年齡,能力水平相匹配。(4)確保學習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3.個別化教學是指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的基本環節是:(1)診斷學生的初始學業水平或學習不足。(2)提供教師與學生或機器與學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3)引入有序的結構化的教學材料,并隨之以練習和操練。(4)允許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學習。
4.(1)分工合作。指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將工作中應在不同時間完成的各種項目分配給各個人。
(3)各自盡力。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是取代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成員必須各盡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沒有失敗者。
(4)社會互動。合作學習成效取決于團體成員之間互動作用。
(5)團體歷程。該歷程中盼活動包括如何分工、如伺監督、如何處理困難、如何維持團體中成員間的關系等。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每一領域的目標又可由低級到高級分為若干層次。
第一,認知目標。布盧姆主要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研究,他把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六個層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階梯。(1)知識。知識是指學習者對所學材料的記憶,包括對具體事實、方法、過程、概念和原理的記憶。知識目標要求的心理過程是記憶,這是最低水平的認知學習。(2)領會。領會是指學習者能把握所學材料的意義。領會目標超越了單純的記憶,代表了學習者對學習材料最低水平的理解。(3)應用。應用是指學習者能將所學材料應用于新的情景中,包括概念、規則、方法、理論的應用,應用目標代表較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分析是指學習者能將學習內容的整體材料分解成其構成成分并理解組織結構,包括對要素的分析和對關系的分析。分析目標代表了比應用更高的水平,因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內容,又要理解材料的結構。(5)綜合。綜合是指學習者能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知識系統。綜合是知識學習的質變階段,強調新舊知識的整合和創造能力,以及新的認知結構的產生。(6)評價。評價是指學習者對所學材料作價值判斷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內在標準和外在標準進行的價值判斷。評價目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因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學習內容,并需要基于明確標準的價值判斷。
第二,情感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分為五個等級,每一級又由若干連續的子類別構成。(1)接受。指學習者對環境中的事物予以注意,愿意關注特殊的現象或刺激。(2)反應。指學習者主動參與某種活動并從中得到滿足。在這一水平上,學生不僅注意某種現象。而且以某種方式對它作出反應,在反應中得到滿足。(3)形成價值觀念。指學習者將特殊對象、現象或行為與一定的價值標準相聯系。對所學內容在信念和態度上表示正面肯定。(4)組織價值觀念系統。指學習者將許多不同的價值標準組合起來,消除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開始建立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5)價值體系個性化。價值體系個性化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和內化所得的知識觀念已經成為統一的價值觀,并融人人的性格結構之中,成為人的個性的一部分。
第三,動作技能目標。(1)知覺。知覺是指學習者通過感覺器官對動作、物體和環境信息的認識以及進行心理、軀體和情緒等的預備調節能力。(2)模仿。模仿是指學生能重復教師示范動作的能力。(3)操作。操作是指學生能按教學要求自己做出動作的能力(4)準確…準
確是指學生的練習能力或全面完成復雜作業的能力。(5)連貫。連貫是指學生能按規定順序和協調要求去調整行為、動作的能力,即按一定程序和方式把局部動作
協調地、流暢地表現出來構成一個動作整體。(6)習慣化。習慣化是指學生自動或自、覺行動的能力,即操作的熟練化,動作成為協調性運動模式,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識控制,能在條件變化尤其是在不利條件下完成操作。
2.第一,引起學生注意。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師通常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1)激發求知欲。(2)變化教學情景。⑶配合學生的經驗。第二,提示教學目標。在引起學生注意后,向學生提示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明了學習的方法和結果,以免學生在學習中迷失方向。第三,喚起先前經驗。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原有知識技能為基礎,因為原有知識和技能是新的觀念獲得的支撐點,尤其是層次較高的學習要以次一級的學習為基礎。第四,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根
據教學材料的性質、學生學習的特點及預期學習結果的類型等有關因素,采取相應的方法和組織形式。第五,提供學習指導。在呈現完教學內容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指導并不是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重在指出學習的思路,明確思考的方向,把學生維
系在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第六,展現學習行為。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要學生學到新行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以下三種行為線索來判定學生是否產生了學習或要求他們展示其學習行為;眼神和表情;隨時指定學生代表將所學知識或問題答案說出來;根據學生的課堂作業
來檢查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第七,適時給予反饋。學生展現學習行為之后,教學必須提供學生學習行為正確性或正確程度的反饋。而且當學生表現出一次正確行為時,未必就表示他已經確實學到了該種行為,因為靠短時記憶學到的東西如果不及時復習,就難以存儲到長
時記憶中。第八,評定學習結果。在平時或對于一個具體教學目標,通過課堂作業情況、課堂小測驗或者課堂問題,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第九,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當確知學生獲得了所教的知識技能后。就要教會學生記住知識,并給予復習,以便鞏固和保持所學知識,同時要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達到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