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輔導知識>中學心理學輔導

2015遼寧教師資格中學心理學復習資料:2.1人的發展

來源:233網校 2014年12月13日

第二章 中學生的身心特征

  【內容提要】
  本章介紹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和階段,闡述心理發展的概念及影響因素,系統分析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具體特征以及相應的指導原則。
  【學習目標】
  1.識記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各個階段。
  2.理解心理發展的概念、階段及影響因素。
  3.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4.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具體表現。
  5.運用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原則對中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

第一節 人的發展

  人的生長從胚胎階段開始,經歷一系列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過程是有順序的、不可逆的、與一定年齡相對應,在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及教育的影響下呈現出規律性的發展。
  一、人的身心發展
  (一)胚胎發育過程

  1.胚種階段(0~2周)。受精后約兩周的時間稱為胚種期,約在受精卵形成后的13天左右,胚胎細胞開始分為不同的層,它們是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外胚層:后來發展為表皮、指甲、牙齒、頭發、感官及神經系統。中胚層:后來發展為真皮、肌肉、肌腱、循環系統和排泄系統。內胚層:后來發展為消化系統、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統。
  2.胚胎階段(3~8周)。胚胎階段是發育中一個關鍵階段,對各種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適應力很差。孕婦服藥、接受輻射或接觸其他有害因子等都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在胚胎階段,心臟、眼睛、耳朵將會形成,手和腳也會變成它們的最終形式。到第三個月末,各器官系統基本形成,已稱(成)為胎兒。
  3.胎兒階段(9~38周)。在胎兒期,所有器官和機能變得更像“人”,所有系統開始具有整體功能。在第9周開始時,胎兒的身長約為2.5厘米,體重約為14克。這時胎兒的眼瞼形成。在第10周時,嘴的上腭接近形成。如果胎兒是男性,他的陰莖在這時形成。胎兒的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也在這時形成。在第12周末,胎兒能夠踢腿,張開腳趾,能夠轉頭、翻滾。在第13周時,胎兒身長約為7.5厘米,體重約為28克。如果胎兒是女性,她的輸卵管、子宮和陰道開始形成。在第17周時,胎兒的身長約為15厘米,體重約為110克。在這期間,胎兒開始了細胞的新陳代謝。在第21周時,胎兒的身長約為30厘米,體重約為450克。胎兒的皮膚仍是皺巴巴的,眼睛能夠上、下、左、右看,呼吸開始變得有規律。在第25周時,胎兒的大腦皮層區域有了特殊的功能,大腦、脊髓中的各種神經聯系已變得相當復雜。到第29周,胎兒的皮下開始長脂肪,胎兒開始對外界聲音敏感。在大約266天左右的時候,胎兒降生。
  4.產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胎兒發展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育年齡。從有利于育齡雙方未來的工作、學習、健康、經濟實力、體力、精力等多因素考慮,女性在23歲以后結婚,24~28歲生育;男性在25歲以后結婚,26~30歲生育,對胎兒最為有利,是最佳婚育年齡。適當晚育有利于青年夫婦,也有利于子代的健康成長。但晚育也要有一定限度,最好不要超過35歲。有數據表明,母親孕時為25~29歲的,嬰兒唐氏綜合癥發病率為1/1 500,30~34歲為15/1 000,40~44歲為20/1 000。
  (2)孕期營養。為胎兒提供安靜舒適的生長環境,讓他攝取到豐富的營養最為重要。良好充足的營養,可以促進胎兒的大腦發育。為了保證胎兒健康發育,不同妊娠時期應側重不同的營養攝入。在懷孕中期,胎兒發育明顯加快,營養需求會越來越多。此時,孕婦除了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外,還應多喝水,多吃粗糧、青菜、水果等含粗纖維的食物。在懷孕晚期,胎兒的大腦、肌肉、骨骼都在發育,孕婦需要補充適量的含鈣、蛋白質和維生素較豐富的食物,如魚、肉、蛋、肝等。
  (3)胎教。胎教是為了促進胎兒身心健康地發育成長,并確保孕婦安全所采取的各項保健措施。同時,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母體給予胎兒,有利于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盡早成熟,進而為出生后的繼續教育奠定良好基礎。胎兒在6個月時,大腦細胞的數目已接近成人,各種感覺器官已趨于完善,對母體內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應。這時,可以對胎兒進行多方面的胎教,比如音樂胎教、語言胎教以及撫摸胎教等促進胎兒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發育和成長。
  (4)母親的情緒。孕婦的情緒與胎兒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孕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都處于最佳狀態,血液循環、神經內分泌的調節保持較好,對胎兒的調節和營養供應比較充分,有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
  另外,孕婦應保證睡眠,多散散步、聽聽輕音樂,這些對胎兒的身心發育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二)人的身體發育的特點
  1.人的身體結構。心理是身體的機能。人體一共包括八大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
  (1)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指由神經元構成的一個異常復雜的機能系統,它是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要通過神經系統及在其調節下的內分泌系統的整合活動來實現。人的神經系統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如圖2-1所示。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是心理產生的主要基礎。
  脊髓參與簡單的反射活動,在一般情況下,脊髓要受到大腦的支配與調節。
  腦主要由腦干、間腦和小腦三部分構成:
  第一,腦干位于顱腔內與脊髓相連接的部位,包括延腦、橋腦和中腦三部分。它是腦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維持生命基本活動的主要機構。延腦與脊髓相連,上接橋腦,是腦干的主要部位。它支配著呼吸、心跳、吞咽、胃腸運動等活動,故有“活命中樞”之稱。橋腦在延腦之上、小腦之前,它對人的睡眠具有支配和調節作用。中腦在橋腦之上,是上下行神經纖維的通道,中腦里還有瞳孔反射和眼動的中樞。
  第二,間腦位于中腦與大腦兩個半球之間,被大腦兩半球覆蓋著,由丘腦和下丘腦構成。丘腦是大腦皮層下除嗅覺外所有感覺的重要中樞,它選擇和整合傳人的信息,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部位。下丘腦是內臟系統活動的調節中樞,也是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主要皮下中樞,對維持體內代謝平衡有重要意義。在這里有體溫調節、攝食飲水以及情緒情感等重要中樞。
  第三,小腦位于腦干的背側,分左右兩半球。小腦與延腦、橋腦和中腦均有著復雜的神經纖維聯系,其功能是保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緊張度,實現隨意和不隨意運動。小腦發生疾病時,走路會歪斜易倒,運動不準確、不協調,不能完成精巧的動作。具體位置如圖2—2所示。

  周圍神經系統由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組成。
  腦神經一共是12對,分別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如圖2—3所示。
  
  脊神經一共有31對,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如圖2—4所示。
  
  植物性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胃腸蠕動減弱、唾液分泌減少。當機體處于緊張活動狀態時,交感神經活動起著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增進胃腸的活動,促進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當機體處于松弛狀態時,副交感神經起主要作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機能上具有拮抗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替換著處于主導地位。這有助于機體處于正常的生理節律和生理平衡的狀態中。但在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兩個系統可能被同時激活。
  (2)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由垂體腺、甲狀腺、胸腺、胰腺、腎上腺、生殖腺等組成,如圖2—5所示。它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各腺體之間又有互相支配的關系。下邊介紹的是和人的心理活動聯系最為直接的幾種內分泌腺。
  腦垂體是人體最重要的一種內分泌腺,位于丘腦下部,受丘腦控制,由垂體前葉和垂體后葉組成。腦垂體分泌以下三種激素:①生長激素,其功能是促進身體發育。②性激素,其功能是促進性成熟。③泌乳激素,其功能是促進乳房發育,刺激乳腺分泌。
  腎上腺位于腎臟的上部,由腎上腺皮質和腎上腺髓質兩個腺體組成。腎上腺皮質分泌腎上腺類固醇,其分泌受垂體腺的調節,對有機體的生理平衡和情緒行為有重要的影響。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其功能是使交感神經興奮,促使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胃腸肌肉松弛等。
  甲狀腺位于氣管下端的兩側,分泌甲狀腺素,其功能是促進機體代謝,增進機體的發育。甲狀腺分泌功能亢進或不足都要造成代謝機能的疾病。亢進者飯量劇增卻不增加體重,病人過分敏感、緊張,情緒容易激動。分泌不足者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容易疲勞。
  
  (3)呼吸系統。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如圖2—6所示。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交換氣體的結構和功能,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組成,其作用是處理吸入的氣體,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肺是人體內氣體交換的場所,其主要作用就是獲得身體所需的氣體、排出二氧化碳,并將其交換為身體可利用的氧氣。
  
  (4)循環系統。循環系統是生物體的體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組織液)及其借以循環流動的管道組成的系統。循環系統分為心臟和血管兩大部分,又叫做心血管系統。循環系統是生物體內的運輸系統,其主要作用是將氧氣和養料運輸到各組織,還有將各組織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運走。
  (5)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消化管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于肛門的較長的肌性管道。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為機體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6)運動系統。人體運動系統由骨、骨聯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由全身骨通過骨聯結構成的骨骼是人體體形的支架,具有保護內部器官、供肌肉附著和作為肌肉運動杠桿的作用。骨骼肌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能夠收縮,牽動所附著的骨,使人體產生各種動作。此外,紅骨髓有造血功能。所以,運動系統具有運動、支持和保護等功能。
  (7)泌尿系統。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腎臟位于腹腔上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主要功能是產生尿液。腎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內環境穩定的調節器官。輸尿管的功能為輸送尿液。膀胱的作用是貯存尿液。尿道為排尿器官,主要作用是排除尿液。
  (8)生殖系統。生殖系統是生物體內和生殖密切相關的器官的總稱。生殖系統的功能是產生生殖細胞,孕育新生命。按生殖器的所在部位,生殖系統又分為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兩部分。男性的內生殖器主要包括睪丸、附睪、輸精管、射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男性的外生殖器主要包括陰莖和陰囊。女性的內生殖器位于盆腔內,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和陰道。女性的外生殖器位于會陰區,包括陰阜、大陰唇、小陰唇、陰蒂等。
  2.人體的發育過程。通常將生長和發育分為4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胎兒期,此期生長占優勢,而機能分化較少。第二個時期為初生兒到成人的時期,此期生長發育均很快,通過這一時期,生長和機能分化基本上已獲得平衡。第三個時期為成人期,絕大部分的組織、器官的生長只局限于對磨損、損傷和廢棄組織的修復和更新的代償性生長以及疾病后的康復。第四個時期為老年期,此期各種機能逐漸減退,甚至連損傷后的修復都難以維持。
  雖然身體的各部分同時發育,但其速度各異。因此,從總的方面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身體的總發育。在兒童期,身高、體重增長較快,全身(除頭之外)的骨骼和肌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都有很快的發育成長。如圖2—7所示,體格生長曲線在兒童期前上升陡峭,在5~10歲時漸平緩,到青春期又急劇上升,最終又趨于平緩。
  
  (2)生殖系統的發育。男女生殖系統的生長發育除在兒童期幾乎沒有增長外,其余各期均與身體總的生長發育相似,到青春期發展最快,直至性成熟。從圖2—7的生長曲線可見,青春期生殖系統的生長曲線陡峭。
  (3)神經系統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可從頭圍、腦、脊髓以及有關結構的增長來分析。例如,腦是支配全身的重要器官,是在胚胎時期最先發育形成的,這也是早期胎兒頭部的大小占全身長1/2的原因。出生時,嬰兒腦重已達到成人時期腦重的25%(初生兒腦重約380克,成人腦重約1 450克),而同時期初生兒體重僅為成人體重的5%(初生兒體重為3 000克,成人體重為60千克)。出生后,腦的發育也一直處于優先地位,如第一年腦部的發育可達出生后腦部發育的50%,第二年仍維持較快的發育速度,可再增加20%,到第6年時,腦部的發育即達成人腦重的90%,至青春期,神經系統幾乎均已發育完全。
  (三)高級神經活動的機能
  高級神經活動主要指的就是大腦皮層所完成的條件反射活動。
  1.腦器官的認識。人類對腦的認識始于2世紀,希臘醫生蓋倫最先把心靈的器官置于腦內。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泥丸之宮,神靈所集”(見《本草綱目》卷二十五,《人部》).的論斷,認為腦是高級神經中樞活動的地方,它聚集著人的精神。清代著名醫生王清任,根據對大腦病理的臨床研究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醫林改錯》上卷)的著名論斷。
  (1)定位說。腦功能的定位說開始于加爾和斯柏茲姆提出的顱相說。加爾檢查了顱骨的外部特征,并將這些特征與行為的某些方面聯系起來。顱骨突出表示下面的皮層發育完好,有很好的能力;而顱骨凹陷表示下面的皮層發育不良,能力下降。顱相說把人的心理機能與顱骨的外形特征聯系起來,企圖揭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因而推動了腦功能定位的研究。
  真正的定位說開始于失語癥病人的臨床研究。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于大腦額葉。布洛卡和威爾尼克的研究也證明了語言功能是腦的特定腦區的功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定位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加拿大醫生潘菲爾德用電刺激法研究顳葉時發現,微弱的電刺激能使病人回憶起童年的事情。這說明記憶可能定位于顳葉。另外,科學家發現,杏仁核與記憶有關,下丘腦與進食和飲水有關,這些發現也有利于腦功能的定位學說。
  (2)整體說。19世紀中葉,弗羅倫斯在動物腦損傷后行為障礙的恢復研究中,提出了腦功能整體學說觀點。他認為,不存在皮層功能的定位。他強調腦功能的整體性,批判了加爾的顱相說。20世紀中葉,拉什利進一步完善了腦功能整體學說。他采取腦毀損技術研究了鼠的迷宮學習實驗,并引申了兩條重要的原理: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原理。按照均勢原理,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參與了行為的學習過程;按照總體活動原理,大腦是以總體發生作用的,學習活動的效率與大腦受損傷的面積大小成正比,而與受損傷的部位無關。
  (3)機能系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魯利亞及其同事們系統研究了因戰爭而造成的腦損傷患者的腦功能障礙和康復。魯利亞發現,在大腦皮層的某些部位損傷之后,與這些部位相聯系的某些基本生理功能是難以恢復的。但可以通過一些功能改造的方法,使一些比較復雜的心理功能得到恢復。例如,由于枕葉損傷引起的閱讀機能障礙,可以借助于對字母的觸摸和描繪而恢復起來。據此,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復雜的報考機能系統。他把腦分成三個互相緊密聯系的機能系統:第一機能系統即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也叫動力系統,由腦干和邊緣系統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它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它位于大腦皮層的后部,包括皮層的枕葉、顳葉和頂葉以及相應的皮層下組織,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于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包括聽覺、視覺、一般機體感覺),對它們加工(分析和綜合),并把它們保存下來。第三機能系統也叫行為調節系統,是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魯利亞認為,人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每個機能系統又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魯利亞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心理機能定位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腦功能的理論,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普遍重視。
  (4)模塊說。隨著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提出了有關腦結構和功能關系的模塊學說。這種學說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最新研究成果支持腦功能的模塊學說。例如,在視覺研究的領域已經發現,猴子的視覺與31個腦區有關:顏色、運動和形狀知覺在功能上屬于不同的模塊。最近一些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甚至發現,不同類別的詞匯或概念可以分屬于不同的功能或解剖模塊。例如,有研究證據表明,顳葉的某些腦區損害,導致有關工具的詞匯或動詞的識別障礙,這提示不同詞性的詞匯或不同的詞匯可能屬于不同的模塊。當代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正試圖沿著這一方向發現更多的腦功能分離的證據,為解開腦的奧秘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2.腦的結構。
  (1)大腦兩半球的結構。大腦兩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位,體積占中樞神經系統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重量約為大腦重量的60%左右,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最高司令部。人對外界和身體各部位的信息都要上報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不斷地下達各種指令,支配、調節和控制著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大腦覆蓋于腦于、間腦和小腦之上,它中間的裂縫叫縱裂,縱裂把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大腦皮層有三條大的溝裂,即中央溝、外側裂、頂枕裂,這些溝裂將半球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四個區,如圖2—8所示。
  
  (2)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是指在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腦皮層分成幾個區域,如圖2—9所示。
  
  感覺區——包括視覺區、聽覺區和機體感覺區。視覺區位于大腦皮層后端的枕葉內,它接受在光刺激作用下由眼睛輸入的神經沖動,產生初級形式的視覺。若大腦兩半球的視覺區受破壞,即使眼睛的功能正常,人也將完全喪失視覺而成為全盲。聽覺區位于皮層顳葉上緣,它接受在聲音的作用下由耳朵傳入的神經沖動,產生初級形式的聽覺。若破壞了大腦兩半球的聽覺區,即使雙耳的功能正常,人也將完全喪失聽覺而成為全聾。機體感覺區位于中央溝后面的一條狹長區域內,它接受由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傳入的感覺信號,產生觸壓覺、溫度覺、痛覺、運動覺和內臟感覺等。軀干和四肢在機體感覺區的投射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另外,身體各部分投影面積的大小并不是按照身體的比例,而是取決于機能方面的重要性。手和發音器官經?;顒?,而且在人類活動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機體感覺區的投影面積就很大,如圖2—10所示。

  運動區——人的運動區主要在中央前回,它的主要功能是發出動作指令,支配肌肉與腺體的活動,從而產生人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分的運動。運動區與軀體、四肢的運動關系和感覺區一樣,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身體各部位在運動區投射的面積也取決于其機能的重要程度。
  聯合區——大腦皮層上除了特異性的感覺區和運動區之外,還有3/4的皮層面積稱為聯合區。聯合區的主要功能是整合來自于感覺通道的信息,并分析、加工和儲存輸入的信息。它支配、組織人的言語和思維,規劃人的行為目的,調整意志活動。因此,它是整合、支配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加工復雜信息的神經中樞。
  
  知識鏈接
  利手
  利手是指一個人使用右手或左手的偏向。約占77%的人屬于絕對右利手或絕對左利手,其余的人則習慣在一些活動中使用一只手,而在另一些活動中使用另一只手。習俗上人們普遍認為,以右手為利手是正確的,而習慣使用左手則是錯誤的。左撇子的右手不像多數人的右手那樣靈活,所以被認為“笨拙”。如果他們拒絕改用右手為利手,則又被指責為“固執”。左利手者真的不如右利手者嗎?實際上,人的兩只手本身在運動潛能方面并沒有任何差異,左利手者的能力和右利手者的能力一樣強,并且這一點也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證實。事實上,利手現象反映的只是大腦中高級運動控制中樞所在一側的表達方式。在右利手者中,約97%的人言語加工中樞在左半球,左半球是優勢半球。在左利手者中,約68%的人與右利手者一樣,他們的言語加工中樞也在左半球。只有大約19%的左利手者和3%的右利手者使用右腦處理語言。此外,還有大約12%的左利手者使用大腦兩半球同時進行語言加工。總體來看,有94%的人是使用左半球加工語言的。
  大部分人的左利手與遺傳有關,但與智力發展無關。值得重視的是,左利手者有著許多明顯優點。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左利手,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畢加索等。由于右半球在袁象和視覺能力方面的功能比左半球更強,左利手畫家在繪畫方面的優勢不難理解。在處理三維物體的表象方面,左利手者的能力無疑超過右利手者,這也可能是為什么許多著名建筑師、藝術家和棋手都是左撇子的一個原因。一側化的腦功能反映了腦半球在能力方面的專門化,而左利手者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們腦的一側化程度低于右利手者。右利手者腦的兩個半球在大小和形狀上相差較大,而左利手者腦的兩個半球則更相像。此外,左利手者身體兩側生長得更為平衡,一側視力的優勢不那么明顯,甚至雙手的指紋和雙腳的大小都更為對稱。在許多情況下,一側化程度相對較低反而會表現出優越性。例如,音調記憶是一種基本的音樂能力,而左利手者或雙手同利者比大多數右利手者音調記憶能力更強。這也許是音樂家中雙手同利者比例較大的一個原因。再有,數學能力也可能得益于對右腦的充分使用。數學學習優秀的學生中許多人是左利手或雙手同利。左利手的優勢甚至在基本算術技能中即可表現出來。此外,左利手最明顯的優點,是在大腦損傷后具有更強的功能恢復能力。正因為左利手者大腦的一側化程度較低,因此任何一側半球損傷之后都不會完全喪失語言功能??傊移沧佑杏移沧拥拈L處,左撇子有左撇子的優點。
  3.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反射是有機體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外環境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回應。吃東西流口水、瞳孔在光線照射下收縮、手碰到燙的東西會迅速縮回來等等,都稱其為反射活動。反射是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只具有對外界刺激的感應性,而不具有反射能力。
  反射原是光學中的概念,17世紀笛卡兒首先使用反射解釋動物的行為和人的不隨意運動。19世紀初,謝靈頓等人詳細地研究了由神經系統低級部位參與實現的反射活動,并認為所有的非隨意動作都是反射,19世紀中葉,謝切諾夫把反射的概念推廣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動上,認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生物的一切活動,按其生產方式來說,都是反射。隨后,巴甫洛夫發展了反射的概念,把反射分為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
  (2)反射弧。實現反射活動的神經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感受器發生興奮,興奮以神經沖動的方式經傳入神經傳到中樞神經,中樞神經整合并處理傳入的信息,并發出指令產生興奮,中樞的興奮過程沿著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效應器發生相應的活動,使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如圖2—11所示。
  
  (3)無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反射活動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形式。反射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是與生俱來的、不學即會的反射。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都屬于無條件反射。最基本的無條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內臟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是保證有機體生存、發展、種族延續所必需的。無條件反射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每個個體不學而能的。它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干、脊髓)參與即可完成。
  條件反射是機體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后天訓練和學習建立起來的反射,是反射活動的高級形式。多次吃過梅子的人,當他看到梅子的時候也會流口水,這就是他在曾經吃過梅子流口水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是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
  動物和人在個體生活中必須建立許多條件反射,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和人出生后所學習的一切行為都是條件反射的結果。
  (4)經典條件反射和工具性條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將狗固定在架子上,在其臉頰上做一個小手術,使其消化腺充分暴露出來,在其面頰上綁上一個小試管,以計量其分泌出的唾液。試驗中,以聲音為中性刺激,食物為無條件刺激。當狗吃食物時會引起唾液分泌,這是無條件反射。如果給狗以鈴聲,則不會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給狗吃食物之前就出現鈴聲,這樣多次結合之后,鈴聲一響,狗就會出現唾液分泌。鈴聲本來與唾液分泌無關,由于多次與食物刺激結合,鈴聲便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此時的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了,鈴聲便成為信號的條件刺激。這樣,在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與聽覺中樞之間便形成了暫時性神經聯系,條件反射便形成了。它的實驗裝置,如圖2—12所示。
  
  斯金納發明了著名的“斯金納箱”,如圖2—13所示,用白鼠做試驗研究。斯金納把一只饑餓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個杠桿,按壓杠桿就會出現一粒食物。開始,白鼠偶爾跳到杠桿上,壓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但它還沒有發現自己跳到杠桿上和出現食物之間的聯系。但是,它多次按壓杠桿都出現了食物之后,只要把白鼠放到箱子里,它就會去按壓杠桿。動物做出某種活動或動作可以獲得食物,為了再獲得食物,動物就要做出這種活動,這時動物就形成了條件反射。斯金納把這樣形成的一種活動程序叫做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叫工具性條件反射。

  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存在著很多的異同點。
  
  相同點:操作性條件反射與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們都是以強化為基本條件,同時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復現象。當條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加以強化,原來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又會逐漸消退,產生消退抑制。而在條件反射產生消退抑制后,如果無條件刺激物繼續出現,條件反射還會自然恢復。
  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級條件反射,如果一種條件反射已經鞏固,再用另一個新的中性刺激與原來的刺激結合,還可以形成第二級條件反射。例如,當鈴聲與食物相結合形成鞏固的鈴聲——唾液分泌的一級條件反射后,再用燈光與鈴聲結合,又可以形成以燈光為刺激物的條件反射——唾液分泌的條件反射,這是二級條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起更多級的條件反射。
  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現象。在經典性條件反射中,當一種無關刺激物已成為條件刺激物引起條件反射后,同這種刺激物類似的刺激物,雖未曾與無條件刺激物結合,但也能引起條件反射,這就是泛化現象。如果做這樣的訓練,即只在原來條件刺激物出現時才給予強化,而當類似刺激物出現時不予強化,久而久之,類似刺激物就不再引起條件反射了,這就是分化現象。
  不同點: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經典性條件反射的活動中,刺激物在行為之前已經呈現,刺激是作為引發行為的一種手段。而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中,刺激物在行為之后呈現,它是用做強化的,即強化實驗者所期望被試做出的行為,如表2—1所示。
  表2—1

經典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

主體行為

應答性行為

操作性行為

行為之間的關系

S—R—S’

R—S—R

  在反應方面的不同。反應的先天性與后天性是兩種條件反射的根本區別。在經典性條件反射中,有機體的反應是天生就有的;而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反應是后天塑造起來的。
  從神經系統的操作水平來看,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實驗中被試的動作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
  支配下產生的,是不隨意的。被試的行為動作大多是自發做出的,是一種較低級的行為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在軀體性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級的神經系統參與到活動中,
  是一種隨意的行為。就接受強化的性質看,具有主動與被動之別。
  就學習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學意義。通過經典性條件反射,有機體學會把一個無關刺激變成有關刺激的信號,從而可能根據某些信號來辨別周圍世界,知道外界環境中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得以預見并趨近有益的刺激,同時避開有害刺激。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有機體知道自己的行動與外界刺激的關系,從而可以操作環境或改變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人類后天所學到的,有些是經典性條件反射,如望梅止渴。但人類的復雜活動更多的是屬于操作性條件反射,它是后天塑造起來的,如寫字、唱歌、跳舞等等。另外,生物反饋也屬于這種反射類型。它使我們能夠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內臟,使本來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反應也能受腦、脊髓神經系統的控制。此外,經典性條件反射是被動的接受刺激,從而做出反應。而人類的行為是具有主動目的性的,因而更傾向于做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反應。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更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最多的就是強化原理和消退原理。比如,父母可以用微笑、愛撫、獎品等來強化孩子的自立行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無休止的哭泣。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绥江县| 洞口县| 东阿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新县| 綦江县| 张家口市| 仁怀市| 虞城县| 鹿泉市| 绍兴市| 肥乡县| 龙门县| 惠水县| 五常市| 象山县| 吴忠市| 呼和浩特市| 巴塘县| 万宁市| 仪征市| 黎城县| 和龙市| 龙游县| 仁布县| 永宁县| 武城县| 洪洞县| 密山市| 阿拉尔市| 渝中区| 长汀县| 叙永县| 都江堰市| 江川县| 沂水县| 丰宁| 永清县| 墨玉县| 衡水市|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