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兒童的年齡特征是指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質的心理特征。兒童的年齡特征既有階段性又有一定的穩定性。百年前和幾十年前兒童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年齡特征仍適用于當代兒童說明兒童心理發展是有一定的3穩定性的。故選C。
2.A【解析】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研究表明,新生兒已經具備感知器官和相對成熟的神經系統,已經具有初步的感覺和知覺。故選A。
3.B【解析】集中性指同一時間內各種有關心理活動聚集在其所選擇的基礎上,“聚精會神”、“仔細”是對這一特征的描述。故選B。
4.B【解析】幼兒的想象常常喜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節,具有夸張性的特點。題干中幼兒將長頸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畫得很長是因為兒童對這些特征印象深刻,于是夸大了這些部分的特征。故選B。
5.D【解析】好奇好問、活潑好動是幼兒性格特點。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人的性格非常復雜,它是由各種各樣的性格特征有機結合組成的統一體。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特征:①性格的態度特征,這是主要性格的主要特征,它包括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態度,對工作與學習的態度,對自己的態度;②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對行為目的的明確程度,對行為的自覺控制水平,在長期工作或困難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特征;③性格的情緒特征,主要指情緒的強度、穩定性、持久性與主導心境;④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指一個人表現在認識活動方面的特點,也稱為認知風格。幼兒性格的年齡特點主要表現為活潑好動、喜歡交往、好奇好問、模仿性強以及好沖動等方面。故選D。
6.C【解析】幼兒的思維通常只是根據具體接觸到的表面現象來進行,因此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聯系,而不是本質的聯系,青青的問話正是只看到了表面之間的聯系。故選C。
7.B【解析】目的是指自覺地預想到結果,動機決定行為目的和行為方法。3歲以前的孩子的行為往往缺乏目的性,他們常常不假思索就開始行動,因此很容易做錯事情,但是事后問起,他們往往不能解釋做錯事的理由。故選B。
8.D【解析】談話法最大的優點是靈活性強。研究者在與談話者的直接接觸過程中,不僅能通過言語信息,還能通過動作表情等非言語信息獲得資料;同時,研究者還能根據談話中對方的反應,通過適當的解釋或變換問題的角度,適時調整談話方式。通過研究者引導進行的深入、細致的談話,可從多角度對研究的現象有一個比較廣闊、整體性的客觀了解。因此,談話法可以作為其他研究方法的輔助手段。談話法的缺點,一是較費時,一般不適合大范圍調查;二是極易產生偏差,在談話過程中,既可能受到談話對象性別、年齡、外貌、種族、社會地位、文化程度、心境、經驗、表情或語調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偏差,也可能因研究者問的問題帶有偏見或自相矛盾,或者漏掉該問的問題等導致偏差。故選D。
9.B【解析】黏液質的孩子穩重有余而靈活性不足,踏實但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因此要培養其勇于進取、豪放的品質。故選B。
10.B【解析】幼兒園各年齡班折紙教育活動的內容不相同,四角向中心折及變化是幼兒園大班折紙教育的內容。故選B。
11.A【解析】幼兒的眼睛的特點包括:①5歲前可有生理性遠視,這是由于幼兒眼球前后距離較短,物體成像于視網膜后,而隨眼球發育,前進距離拉長,5歲左右就可成為正常視力;②晶狀體彈性好,調節范圍廣;③可能有倒視,視網膜的倒像要由大腦調節變為正視像,但大腦發育未完善,因此可能出現“倒視”。A項中晶狀體富有彈性是正確的,C項中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機現在是尚無定論,D項中斜視無法矯正是錯誤的,據統計,大約40%~60%兒童因斜視、屈光參差治療不及時而發展成弱視,是可以矯正的。故選A。
12.B【解析】口吃為常見的言語障礙。它的發生并非因發音器官或神經系統的缺陷,而是與心理狀態有關。表現為正常的語言節奏受阻,不自覺地重復某些字音或字句,發音延長或停頓,伴跺腳、搖頭、擠眼、歪嘴等動作才能費力地將字講出。故選B。
13.D【解析】兒童學業成敗與諸多因素都有關系,其中學校教育方式占有重要地位。故選D。
14.A【解析】名詞是孩子首先掌握的詞類。故選A。
15.B【解析】《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三條規定,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在正常情況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于3小時,高寒、高溫地區可酌情增減。故選B。
16.D【解析】幼兒教師在語言課上只講故事、音樂課上只唱歌、體育課上只做游戲的做法,違背了綜合性教育原則。故選D。
17.D【解析】家庭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要對孩子有所保留,有時還要適當回避。故選D。
18.A【解析】指導幼兒角色游戲時,要為游戲創設良好的條件,要為游戲準備場地。角色游戲需要一定的游戲環境。例如,“娃娃家”需要有房間,“商店”要有柜臺,“醫院”要有掛號間、門診室和藥房等。幼兒往往在同一時間里同時開展好幾個主題游戲,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一切空地,合理地為各主題游戲劃分場地。有條件的幼兒園,應盡量把游戲安排在戶外進行。故選A。
19.C【解析】八大類的區域創設。生活勞動區:包括動作技能訓練,如抓、抱、轉、倒、擠、夾、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實脫衣服、整理衣物、梳頭、系鞋帶、洗手帕;照顧環境能力訓練,比如折疊餐巾、分碗筷、切水果、刨瓜皮、澆花等。語言區:包括耳聽錄音手操作、合作猜謎、故事表演、剪貼廢舊圖書自編故事、跟“磁帶教師”講故事、下語言棋、卡片找朋友(字畫配對)等。科學區:①數學區,有按數取物、幾何形狀、按規律排序、實物與數配對、看圖自編應用題、數學棋、找單數雙數游戲,試題套圈、測量工具等;②科學探索區,如電池為什么發光、沉與浮、玩磁鐵、各種篩子、放大鏡、斜坡實驗、沙漏、天平、會變的顏色等。美工區:包括泥工、紙工、繪畫、涂鴉、廢舊物品制作、紙形、涂色添畫等。文化區:包括各地民俗風情、服飾與語言、交通工具、人種與膚色、四大洲五大洋、不同的國旗、環保與衛生等,可結合主題豐富和變化內容。建構區:有拼圖、插雪花片、大型積木、插塑、托班的堆高游戲、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題公園等。裝扮區:有娃娃家、表演區、音樂區、其他角色區如超市、商店、美容院等。大運動區:包括玩球、投籃、高蹺、平衡、鉆爬、墊上運動、跳繩、自制體育用具活動、自組游戲等。故選C。
20.B【解析】個體內差異評價是指把某類評價對象中的每一個個體的過去和現在相比較,或者將同一評價對象的若干側面互相比較。如把某個幼兒學期初與學期末的動作發展測試成績相比較,評價其進步的程度。故選B。
二、簡答題
21.答:言語是雙向的活動過程。它包括對語言的接受和兒童言語活動這兩種過程。學前兒童言語發生發展的趨勢是有以下兩方面。
(1)語音知覺發展在先,正確語音發展在后。語音知覺是指對語言中語音的辨別。即能夠辨別語音的差別,再進一步則能夠說出語音的名稱。很小的嬰兒已經能夠區別語音的差異。
(2)理解語言發生、發展在先,語言表達發生、發展在后。兒童大約在6個月以后,嬰兒已能“聽懂”一些詞。其實那只是根據父母說話的音調(語調)變化做出不同的反應。l 歲到l歲半的兒童能理解的詞,數量增長很快。但是兒童一般在1歲左右才能說出少數幾個詞,而在1歲半以后,才“開口說話”。常常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在1歲8個月時還沒有“開口”,他們懂得很多,只是不說,往往使父母產生多余的擔憂,以為是小啞巴,可是過了幾個月,就都會說話了。
22.答:學前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道德感。3歲前兒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個別行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中班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大班幼兒對好與壞,好人和壞人,有鮮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兒已經傾向于注視端正的人臉,而不喜歡五官零亂顛倒的人臉。幼兒初期仍然主要是對顏色鮮明的東西等產生美感。他們自發地喜歡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歡形狀丑惡的任何事物。同時,他們也能夠從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和美術作品中體驗到美,而且對美的評價標準也日漸提高,從而促進了美感的發展。
(3)理智感。對一般兒童來講,5歲左右,理智感已明顯地發展起來,突出表現在幼兒很喜歡提問題,并由于提問和得到滿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歲幼兒喜歡進行各種智力游戲,或所謂“動腦筋”活動。
23.答:(1)學前家庭教育:學前家庭教育在家庭出現以后就已存在。家庭是兒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學前家庭教育的特征包括:領先性(兒童第一個生活環境)、長久性(家教伴隨著學前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單獨性(家教的對象是兒童個體)、隨意性(其教育受施教者意愿及能力水平的影響)、隨即性(家教具有隨時隨處、潛移默化的特點)。
(2)學前社會教育:學前社會教育是指學前教育的實施是通過學前教育的機構來進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托兒所:0~3歲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全天開放。②幼兒園:對3~6歲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主要由教育部門負責。③托幼園所一體化:托兒所和幼兒園聯在一起,招收出生幾個月至6周歲的兒童。④幼兒班:也稱學前班,多半建于城鎮、農村,附設在小學,作息制度仿照小學進行。⑤兒童福利院:也稱“兒童教養院”,是一種招收殘疾兒童的社會福利機構。⑥SOS國際兒童村:是收養孤兒的國際慈善組織。l949年由奧地利醫學博士哥麥納在維也納創辦,旨在給兒童“母愛”。學前社會教育的特征是:群體性(學前設施面向眾多兒童)、目標性(具有確定性的培養目標)、計劃性(有目的、有步驟地實現目標)、多樣性(施教機構的豐富多彩)等。
24.答:為了確保對班級中的每個幼兒都能實施有效的生活和教育管理,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規和知識技能,從而達到幼兒園保教目標,保教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班級管理方法。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是每個保教人員基本的工作技能。
(1)規則引導法。規則引導法是指用規則引導幼兒行為,使其與集體活動的方向和要求相保持的一種管理方法。其中規則是指幼兒之間,幼兒與保教人員之間,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互動時遵循的準則。這是班級管理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2)情感溝通法。情感溝通法是指通過激發和利用師生間或幼兒間以及幼兒對環境的情感,以引發或影響幼兒行為的方法。
(3)互動指導法。互動指導法是指幼兒園教師、同伴、環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班級活動過程就是由幼兒與不同對象互動的過程。運用這種方法時,教師要注意對師幼互動指導的適當性、適時性和適度性。
(4)榜樣激勵法。榜樣激勵法是指通過樹立榜樣并引導幼兒學習榜樣以規范幼兒行為,從而達成管理目的的方法。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利用具體的正面積極形象和成功的行為做示范,來引導和規范幼兒的行為。
(5)目標指引法。目標指引法是指教師以行為結果作為目標,引導幼兒的行為方向,規范幼兒行為方式的一種管理方法。從行為的預期結果出發,引導幼兒自覺識別行為正誤是目標指引法的基本特點。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所確立的目標要明確具體,有吸引力,而且目標與行為的聯系要清晰、具體。
25.答:有規則的游戲包括智力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指導有規則的游戲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會幼兒正確地游戲,教師可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和適當的示范,將游戲的名稱、玩法、規則和結果向幼兒逐一介紹清楚。
(2)在幼兒獨立開展有規則游戲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并幫助幼兒遵守規則。
(3)鼓勵幼兒積極地參加游戲,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
(4)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幼兒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6.答:(1)進餐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午睡后的點心。根據幼兒身體發育的特點,幼兒園要制訂正確的飲食制度,幼兒進餐必須定時定量,開飯要準時,進餐間隔時間應為3~4小時。正確組織幼兒進餐應做好以下工作。
(1)進餐的準備:由教師帶領值日生布置好餐桌,準備好餐具,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干凈、安靜的進餐環境。
(2)進餐過程:要觀察幼兒的食量,及時添飯,注意培養幼兒文明進餐的習慣;教師要教給幼兒正確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教育幼兒不挑食、不偏食;提醒幼兒細嚼慢咽,不灑飯菜,不弄臟衣服,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講話;為保證幼兒吃飯時的良好情緒,教師在幼兒進餐前后不要處理問題或批評孩子;教師要保證幼兒心情愉快,絕對不能讓幼兒哭、叫,以免將食物吸進氣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飯作為體罰的手段。照顧幼兒吃好一頓飯的標志應是:吃飯過程中,幼兒情緒好;幼兒食欲好,食量夠;飲食習慣好,吃得衛生。
(3)進餐結束;幼兒吃完最后一口飯才能離開座位,并把餐具、椅子整齊地放在指定的地方;要養成飯后擦嘴、漱口的習慣;幼兒進餐期間,工作人員不應打掃活動室,以免污染吃飯的環境。
臨考,大家都在看>>考點速記 考題猜想 題型訓練 真題 通關特訓 各學科試題
考試,沒一點把握怎么辦?跟著老師,用3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