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31.(1)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型教師轉到“激趣、啟思、導疑”型教師:(2)由命令主導型教師變為指導幫助型教師; (3)由被動闡釋、執行型教師轉向主動研究、決策型教師; (4)由單一學科型教師轉向綜合專家型教師。
32.柯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有:第一階段:前習俗水平,服從和懲罰定向、樸素的利己主義;第二階段:習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維持權威和秩序取向;第三階段: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定向、普遍原則定向。
33.(1)求知欲與好奇心的培養; (2)合適的學習目標的確立; (3)達到正確的自我認識; (4)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 (5)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4.(1)品德要素整體協調發展原則; (2)社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原則; (3)行為強化與價值引導原則; (4)合力協同影響原則; (5)品德教育十六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勵之以恒、導之以行。
35.教師的角色: (1)指向教學:教學設計者、組織管理者、知識講授者、反思者與研究者; (2)指向學生:榜樣、指導者、促進者、朋友、心理輔導員; (3)指向自己:發展者。
五、論述題
36.(1)皮亞杰理論的基本概念。 (2)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 (3)對教育的啟示。
37.(1)有效地利用正反論據。對于年齡小,沒有懷疑觀點的學生或在解決當務之急的問題時,宜只提出正面觀點,不宜提出反面觀點。相反則應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論據。 (2)以情動人。說服開始時,富于情感色彩的說服內容容易引起興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進行說理論證,比較容易產生穩定的、長期的說服效果。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慮學生原有的態度。以學生原有的態度為基礎,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態度與教師所希望達到的態度之間的差距較大,教師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否則將難以改變學生的態度,而且還容易產生對立情緒。
相關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