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持有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可變現凈值=市場價格-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3)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原材料。
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材料是否計提準備,應該與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結合起來。當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情況下,材料應該計提減值準備; 當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時,即使材料的市場價格低于材料成本,也不用計提準備。
可變現凈值=該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進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例如,汽車廠持有的用于生產汽車的鋼材,在考慮鋼材的減值時,應首先分析汽車的可變現凈值是否低于成本。如果低于,則計算的鋼材的可變現凈值為汽車的估計售價減去鋼材進一步加工為汽車尚需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后的凈額,用可變現凈值與鋼材成本比較,判斷應該計提的跌價準備。
【例2-7】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庫存原材料——C材料的賬面價值(成本)為600 000元,市場購買價格總額為550 000元,假設不發生其他購買費用。由于C材料的市場銷售價格下降,用C材料生產的D型機器的市場銷售價格總額由1 500 000元下降為1 350 000元,但其生產成本仍為1 400 000元,將C材料加工成D型機器尚需投入800 000元,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為50 000元。確定2007年12月31日C材料的價值。
根據上述資料,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確定:
第一步,計算用該原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
D型機器的可變現凈值=D型機器估計售價-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
=1 350 000-50 000=1 300 000(元)
第二步,將用該原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與其成本進行比較。
D型機器的可變現凈值1 300 000元小于其成本1 400 000元,即C材料價格的下降和D型機器銷售價格的下降表明D型機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成本,因此,C材料應當按可變現凈值計量。
第三步,計算該原材料的可變現凈值,并確定其期末價值。
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D型機器的估計售價-將C材料加工成D型機器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1 350 000-800 000-50 000=500 000(元)
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500 000元小于其成本600 000元,因此,C材料應計提的跌價準備為100 000元,C材料的期末價值應為其可變現凈值500 000元,即C材料應按500 000元列示在2007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日的存貨項目之中。
(4)為執行銷售合同或者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
可變現凈值=合同價格-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如果企業持有的同一項存貨的數量多于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訂購的數量的,應分別確定其可變現凈值,并與其相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分別確定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或轉回金額。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應當以一般銷售價格為基礎計算。(掌握教材例2-9,例2-10)
例如,某企業持有120 000臺產品,其中100 000臺有銷售合同,每臺合同價格1 000元,市場銷售價格950元,假設銷售一臺產品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合計20元,則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分為兩個部分計算:
有銷售合同的部分,可變現凈值=100 000×1 000-100 000×20=98 000 000(元)
無銷售合同的部分,可變現凈值=20 000×950-20 000×20=18 600 000(元)
(三)存貨跌價準備的核算
1.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存貨跌價準備通常應當按單個存貨項目計提。
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分錄: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存貨跌價準備
2.存貨跌價準備的轉回
當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
轉回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分錄: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3.存貨跌價準備的結轉
企業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在結轉銷售成本時,應同時結轉對其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結轉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分錄: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主營業務成本
【例1】甲企業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對A存貨進行期末計價。2007年年末,A存貨的賬面成本為l00 000元,由于本年以來A存貨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并在可預見的將來無回升的希望。根據資產負債表日狀況確定的A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95 000元,“存貨跌價準備”科目余額為零,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5 000元(100 000-95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