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兒童社會工作
本章學習中,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內容是兒童的需求、 兒童面臨的問題、 兒童社會工作定義的要素、 兒童社會工作類型、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原則、 救助和保護兒童、 個案管理服務的方法,需要特別關注對兒童的保護和救助。
兒童社會工作一直是中級實務考試中常考的人群領域,通常對兒童的需求、面臨的問題及介入策略/方法的考查較多。
本章重要程度:★★★★
本章分值分布:
時間 | 題型 | 分值 |
2015 | 案例分析 | 10分 |
2020 | 案例分析 | 10分 |
2021 | 案例分析 | 20分 |
2022 | 案例分析 | 20分 |
本章思維導圖:
本章主要知識點
要點 | 主要內容 |
兒童的需要 | 1、生存的需要:生命存在(基本生活資料)、社會存在(獲得社會身份) 2、發展的需要:良好家庭生活、獲得受教育機會、獲得足夠的休閑與娛樂; 3、受保護的需要:免遭傷害需要,身體、情感、性虐待、兒童忽視(日常生活照料與醫療照顧的、對兒童發展需要和教育需要的和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忽視)兒童剝削(童工形式的勞動剝削、從事商業性活動的性剝削) 4、社會化需要:基本生活技能;自我觀念發展,分清自我與非我的關系;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品德,適應社會規范,培養社會角色; |
兒童面臨的問題 | 1、兒童生存的問題:新生兒健康問題;兒童營養問題。 2、兒童發展的問題:貧困的問題;輟學的問題。 3、兒童保護的問題:兒童被遺棄的問題(兒童福利機構);兒童遭受體罰和肢體虐待的問題;兒童被性侵的問題;兒童被忽視的問題;兒童被拐賣的問題;家庭監護的問題。 |
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 1、兒童社會工作的評估: 方法:家庭走訪、查閱文檔; 工具:基本信息記錄表、兒童需求評估表、社區兒童基本信息分類及服務需求記錄表等; 2、個案管理服務的方法 ①服務流程:接案;需求評估;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評估;結案。 ②個案輔導和個案管理 目的:消除和改善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困惑與偏差。 原則:融洽治療關系、接納、反饋、兒童中心及循序漸進。 3、團體輔導 類型:發展性團體—教育引導與提供資訊;治療性團體—行為、態度或價值理念矯正。 步驟:了解自己/他人—同理心—溝通—合作—承擔責任。 4、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倡導 主要內容:社區基本建設;安全、益智兒童游戲場所和設施;健全社區兒童和家庭服務體系創新社區兒童參與工作機制。 主要方法:網絡媒體、名人效應、海報宣傳、講座論壇、問題研究與政策研究倡導等。 5、緊急兒童暴力事件中的危機干預 |
經典例題
A社區發生了幾起虐待兒童事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邀進駐該社區開展兒童保護服務。社會工作者通過入戶走訪,了解是否存在育兒行為不當,兒童照料缺失,家庭經濟困難以及家庭關系緊張等情況,采用“紅(高風險)——黃(中風險)——綠(低風險)”三色法對不同家庭進行標識;針對存在風險的家庭,組織社區志愿者定期上門了解近況;在社區張貼海報,宣傳兒童保護知識;為存在不當育兒行為的家長開展親職教育服務。
小江是高風險家庭的兒童, 自從母親去世后,他經常遭到父親酒后毆打。某日,社區志愿者向社會工作者報告,小江又被父親打了,這次情況特別嚴重,他被打得意識不清。社會工作者接到報告后,立即趕到小江家中,撥打“120" 并護送他去醫院緊急救治。
問題;
1.分析社會工作者在本案例中開展了哪些方面的預防服務。
2.在本案例中,社會工作者還應采取哪些危機干預措施?
1.預防服務是指兒童社會工作者在兒童所在的社區環境中,對社區和家庭尤其是后者存在的兒童侵害風險進行發現、監測和干預的專業活動。這些風險主要包括因兒童自身狀況給父母親職的挑戰、家庭貧困、家庭人際關系尤其是父母關系緊張、父母育兒行為不當、父母照料缺失等。預防服務即為能夠及時發現上述不利于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風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改善風險狀況,保障兒童的安全,促進其健康成長而開展的服務,包括:
(1)社區動員和教育,在社區張貼海報,宣傳兒童保護知識;
(2)分類分級,采用“紅(高風險)——黃(中風險)——綠(低風險)”三色法對不同家庭進行標識;
(3)兒童風險的識別,針對存在風險的家庭,組織社區志愿者定期上門了解近況;
(4)監測和干預,為存在不當育兒行為的家長開展親職教育服務。
2.(1)開展評估。服務對象發生危險需要就醫的,應本著生命第一的原則馬上聯系急救或警方,確保服務對象的安全。
(2)建立關系。社會工作者應該運用人本主義的視角,保持冷靜和平靜,對服務對象表現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和同理關懷。
(3)聚焦問題。社會工作者應將焦點限定在與危機相聯系的緊迫性問題上,快速作出危險性判斷。
(4)穩定情緒。社會工作者可以使用積極傾聽的技巧,對服務對象予以鼓勵性、認可性、反應性的示意。
(5)制訂方案。通過詢問,著力呈現、辨識、建構服務對象現有的優勢、資源和應對技巧,充分發揮服務對象的能動性,與其一起尋求減輕緊急狀況和問題的可取之策和應對機制。這里尤其要強調:介入的目的是處理那些與危機有關的問題,而非完全解決所有問題;介入的焦點是以危機的調適和治療為中心,要瞄準服務對象當前需要,確立現實、有限、具體、可行的目標;介入的關鍵是幫助服務對象修改其意識中和潛意識中存在的問題,故應與服務對象一起探討可行性方案、一起訂立服務計劃,鼓勵服務對象自決。
(6)實施計劃。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①輸入希望,提供精神支持與宣泄渠道,讓迷茫、無助的服務對象重燃對生活的渴望、人生的希望。②提供支持,加強資源鏈接,積極聯絡親屬,充分利用其自身擁有的資源,協助解決當前問題,共同努力克服危機。③恢復自尊,了解服務對象對自己的看法,協助其重塑自信、自我增強權能,并在其改變的過程中給予適度激勵,以樂觀的精神感染服務對象,傳遞正能量。④培養自主能力,幫助服務對象恢復和發展功能、減少依賴、增強自主、克服危機。
(7)后續跟進。社會工作者應該在最初的危機干預結束后適時結案,之后通過電話、網絡等媒介或實地回訪跟進服務等方式,確保危機情況得到解決,幫助服務對象恢復生活信心,努力促進其身心健康和人際交往。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zlj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