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青少年社會工作
青少年社會工作就是按照年齡進行劃分的三大服務對象群體: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社會工作中的一類。學習本章,要結合青少年自身獨特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發展特點,與其他人生階段相比獨特的需求和問題,運用青少年成長相關的理論和方法,進行青少年服務的計劃和實施。
青少年社會工作一直是中級實務考試中常考的人群領域,通常對青少年的需求、面臨的問題及介入策略/方法的考查較多。
本章重要程度:★★★★
本章分值分布:
時間 | 題型 | 分值 |
2016 | 方案設計 | 20分 |
2017 | 案例分析 | 20分 |
2020 | 案例分析 | 10分 |
2022 | 案例分析 | 20分 |
本章思維導圖:
本章主要知識點
要點 | 主要內容 |
青少年的需要與問題 | 1.需要: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表現符合社會規范的性別角色;發展適當人際關系;追求獨立自主;尋求經濟獨立;為未來生涯做準備;發展符合社會期望的認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現負責任的行為,追求理想和抱負;為未來婚姻和家庭做準備;建立個體的價值體系,符合現實世界的需求; |
青少年服務的基本內容 | 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思想引導,習慣養成,職業指導,婚戀服務,社交指導; 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困難幫扶,權益保護,法律服務,心理疏導;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一般預防;不良行為的干預;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重新犯罪的預防 |
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 1、青少年自我探索服務 理論基礎:辨識認定論;韋恩斯坦的“自我探索歷程” 實務運用:自我概念量表測試、生命環活動、自畫像、生命線等活動。 2、青少年就業輔導類服務 理論基礎:生涯規劃 3、青少年歷奇輔導服務 元素:歷奇活動、野外、個人及小組輔導、經驗學習法。 訓練模式:歷奇波浪、野外挑戰、情感反思、多元創意 實務應用:熱身游戲、凝聚結連、建立信任、促進溝通、解決難題、個人挑戰、領袖訓練、社會責任; 4、親職教育 理論基礎:父母效能訓練模式 應用技巧:積極傾聽;使用“我—訊息”;積極溝通。 |
經典例題
某中職學校為解決新生遲到、曠課和逃學問題,委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服務,社會工作者調研發現,有的學生認為讀職校“低人一等”;有的對所學專業了解不多,更談不上認同,學習積極性不高;有的還覺得前途渺茫,不知道如何規范未來。
社會工作者為這些學生開展“自我規劃”成長小組服務。在每節小組活動中,社會工作者設置“優點一籮筐”環節,鼓勵組員發現并方向自己和他人的優點。組員們在相互肯定中更加自信了,也越來越愿意參與討論。在每節小組活動后,社會工作者布置“勇敢者挑戰”作業,要求組員每天微信群打卡,鼓勵大家按時上課,相互督促。社會工作者發現組員打卡越來越積極,還會在群內分享趣聞樂事,他們的自制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強。此外,社會工作者專門邀請優秀校友分享就業創業的成功經歷,組員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未來也越來越有信心。
問題:
1、依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分析社會工作者在該成長小組中采用了哪些治療技術。
2、綜合案例,分析小組工作在促進學生改變中發揮的作用。
1.班杜拉認為青少年輔導與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自我規劃",要使青少年實現自我
規劃需要三個階段,分別是誘發改變、類化、維持。班杜拉提出了以下幾種治療技術。
(1)實例楷模法。引導青少年觀看實例,如電影、電視、錄音帶的示范,使當事人學習適當的行為。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專門邀請優秀校友分享就業創業的成功經歷,組員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未來也越來越有信心。社工采用了實例楷模法的治療技術。
(2) 認知楷模法。由增加青少年的認知結構或自我效能著手,如提高青少年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設置“優點一籮筐”環節,鼓勵組員發現并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優點。組員們在相互肯定中更加自信了,體現了社工運用了認知楷模法。
(3) 激發自制力。要求青少年表現先前覺得自己無能的行為,或經治療者的示范,
使青少年發現事實并沒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與對事情的掌控或駕馭能力,經過試驗而能面對困難,消除恐懼,進而消除不良行為。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通過布置“勇敢者挑戰”作業,組員打卡越來越積極,還會在群內分享趣聞樂事,組員的自制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強,體現了激發自制力的技巧。
2.小組工作方法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正向社會交往關系,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交方式,建立同伴正向支持網絡,改變他們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的實踐經驗,案例中通過小組工作方法,提升組員的自信,增強了組員的自制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zlj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