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
2.小學教育目的就其本質來說,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 )
3.國外有人調查統計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員,發現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樂家,這是由遺傳決定的。( )
4.學習化社會的終身教育即人在一生中要一直學習,不斷獲得高學位,學習主要,工作次要。( )
5.義務教育既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又會不斷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
6.遺傳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并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
7.洛克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
8.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第一層次的活動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認識活動。( )
9.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
10.確定小學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興趣、愛好。( )
11.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 )
12.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錯誤率信息。( )
13.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開始于盧梭,他于1776年在德國的哥尼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 )
14.教學改革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
15.小學教育能不能對社會發展起作用,歸根到底要看小學教育能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 )
四、情境分析題(共25分)
(一)(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某因遲到不敢進教室,而在教學樓后隨意閑逛,恰好被班主任孫老師發現,孫老師問清情況后非常生氣,罰學生李某在操場跑了10圈,并讓他在教室外站了兩節課。1.孫老師的做法對嗎?( )[單選題]
A.對
B.不對
2.孫老師的做法違反了《教師法》中的哪一條法規?( )[單選題]
A.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B.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C.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D.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二)(本大題共2小題,第1小題6分,第2小題7分,共13分)
一位家長在星期一發現兒子上學時磨磨蹭蹭,追問怎么回事,孩子猶豫了半天才道出實情。原來上個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師召開全班同學會議,用無記名的方式評選了3名“壞學生”,因有兩名同學在最近違反了學校紀律,無可爭議地成了“壞學生”,而經過一番評選,第三項“壞學生”的帽子便落在兒子的頭上。這個9歲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學選出了18條“罪狀”。當天下午二年級組長召集評選出來的“壞學生”開會,對這三個孩子進行批評和警告,要求他們寫一份檢查,將自己干的壞事都寫出來,讓家長簽字,星期一交到年級組長手中。
該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沒有表示什么,簽了字便打發孩子去上學。隨后,她打通班主任的電話,詢問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說:“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壞的孩子,這是同學們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來的。”當她質疑這種方法挫傷到孩子的自尊心時,老師卻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給的。”并說他們不認為有什么不對,其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
自從這個9歲的孩子被評選為“壞學生”后,情緒一直非常低落,總是想方設法找借口逃學。1.這位教師的做法違背了哪些德育原則?( )[不定項選擇題]
A.因材施教原則
B.疏導原則
C.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D.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2.從德育角度看,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改進這位教師的做法?( )[不定項選擇題]
A.在實際教育中應因勢利導,長善救失
B.運用各種形式,不斷強化和發揚學生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
C.通過教育,抑制或消除學生落后的一面
D.加強思想教育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