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制度化教育對于整個社會的深刻影響可以用“學歷社會”來描述。( )
2.我國最早的小學產生于1878年張煥綸所創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小班。( )
3.漢武帝采納了王安石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后世影響深遠。( )
4.墨家主張教育要“復歸”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
5.教育不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 )
6.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7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 )
7.世界上第一項義務教育法是英國公布的。( )
8.弗洛伊德把“基因復制”看作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
9.因學生犯有某種過錯,學校可以扣發學生的畢業證書或不出具學業成績證明。( )
10.研究型課程注重的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
11.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是孔子。( )
12.上好一節課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 )
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洛克。( )
14.普及義務教育始于奴隸社會。( )
15.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對象既是教育主體,又是教育客體。( )
四、情境分析題(共25分)
(一)(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規律,才能有效促進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與發展,而受教育者的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也離不開德育因素的影響。
對學生來說,由于知識基礎的差異和個性品質的不同,對課程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就有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一個班少則有四五十人,多則有六七十人,要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難度很大。據上課教師分析,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只有那些主動性強的學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跟著走或跟不上。在眾多的課堂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只能做旁觀者。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兩極分化。
1.這則材料反映了新課改的什么問題?( )[不定項選擇題]
A.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
B.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C.教師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
D.不能因材施教
2.教師應當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不定項選擇題]
A.應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與能力培養
B.重視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
C.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D.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個別指導
(二)(本大題1小題,共9分)
一次年終考核時,學校在考核時加了一欄“學生評估教師”一項,成績一出來,我竟然是全校最低分,當時我非常憤怒地對學生一頓痛罵。學生都低著頭,滿臉的恐懼。第三天,我在改作業時,忽然看到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著:“老師,請你別再生我們的氣了,我們不是說你課上的不好,而是因為你動不動就對我們發脾氣,有時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甚至不上課。說真的,聽你的課我們總有一種壓迫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罵。老師,真沒想到給你造或這么大的傷害,請原諒我們吧!”下面是10個學生的簽名。
你認為這位老師應該如何做?( )[不定項選擇題]
A.進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職業素養
B.遵守各項教育法規
C.平等對待學生
D.尊重學生人格尊嚴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