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文:文獻、古籍等。文,有文字記載的《詩》、《書》、《禮》、《樂》、《易》及各國典籍,可統稱歷史文獻。司馬遷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說的就是文。
2.B
【解析】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獻身精神”和“科學精神”的人。
3.C
【解析】1922年,在當時北洋軍閥統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的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又稱為“六三三制”或新學制。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
4.C
【解析】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落實在課程類型上表現為活動課程。
5.D
【解析】“藏息相輔”是《學記》中提到的一條教學原則,強調的是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應相互兼顧、互相促進。
6.B
【解析】由教育學發展史可知,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八股文。
7.D
【解析】基礎教育是奠定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基礎教育的狀況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
8.D
【解析】我國保護少年兒童權益的專項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9.A
【解析】教學計劃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其中心問題就是開設哪些科目。
10.B
【解析】瓦•根舍因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學”的主張。
11.B
【解析】班主任是學生操行評定的主要負責人。
12.A
【解析】略。
13.D
【解析】在學生咨詢中,身體放松法是著重訓練行為的方法。
14.A
【解析】以分班、分組為測驗根本目的的是安置性測驗。
15.C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全部教育法規的“母法”,頒布于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二、多項選擇題
1.ABCE
【解析】聘任教師的形式包括招聘、續聘,解聘和辭聘,不聘不包括在內。
2.ACE
【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導向功能、調控功能和評價功能。
3.BDE
【解析】本題考查參觀教學法的范疇。
4.BDE
【解析】直線式、職能式和直線職能式是班級組織機構微觀建制的主要形式。
5.ABCD
【解析】略。
6.ABD
【解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發展教育事業的“三個結合”、“六個并舉”的原則。“三個結合”是指發展教育事業必須采取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面規劃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六個并舉”是指在具體辦學形式上,實行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農業合作社辦學并舉;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舉;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并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業余學校并舉;學校教育與自學并舉;免費的教育與不免費的教育并舉。
7.ABC
【解析】根據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教師的進修提高最好以業余為主或自學為主,情況允許的話可以進行集中短訓。
8.ABCDE
【解析】教師的工作總結是要落到好課上,好課的標準牽涉到課堂的各個方面。
9.BCD
【解析】班集體的發展目標一般可分為近期、中期、遠期目標三種。
10.ABCD
【解析】學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有科學性、預見性、有效性、主體性。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