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基礎教育是為人的身心發展奠定基礎的,基礎教育越好,人們的身心越健康,國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質就越高。
2.B【解析】這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
3.C【解析】《義務教育法》是確立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對義務教育的各方面從法律上做出了比較全面的保障。
4.C【解析】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
5.B【解析】內發論認為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
6.A【解析】個體在早期的發展中受社會的影響還不是很大,因此,更多地體現了自然屬性。
7.D【解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8.C【解析】智力是由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組成的,其中思維力是核心。
9.D【解析】如果教學不按一定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
10.A【解析】社區教育的特點有開放性和群眾性、多樣性和補償性、實用性和融合性。
11.B【解析】l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義務教育法》。
12.C【解析】“學為文士”是古埃及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所以設置的文士學校最多。
13.C【解析】《義務教育法》規定我國的義務教育年限為9年。
14.B【解析】威爾遜認為“基因復制”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15.D【解析】學生的學習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來規定的。
16.A【解析】基礎型課程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基礎學力。
17.C【解析】夸美紐斯主張把教學活動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18.C【解析】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有差別地教學。
19.A【解析】明代以后規定八股文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
20.B【解析】經費影響著教育基礎實施的改善,師資影響教學質量,所以二者是實施義務教育最重要的條件。
21.D【解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并非某一因素單獨影響的結果。
22.C【鷦析】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能動性且能動性的最高表現方式是創造性。
23.B【解析】社會實踐活動在個體實踐活動中處于最高層次。
24.A【解析】兒童入學以后不能像幼兒那樣以游戲為主導,必須以學習為主導。
25.A【解析】《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所有人才都應該做到“四有”、“兩愛”和“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
26.B【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專制性、等級化和特權化的否定。
27.A【解析】保持身心健康是人最基本的權利訴求。
28.B【解析】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部分。
29.A【解析】在教學中評價一些不易量化的行為表現和技能性的成績時最好的方法是觀察。
30.B【解析】筆試是考核、測定成績的基本方法。
二、多選題
1.ABD【解析】華生和洛克都是環境決定論者。
2.BCD【解析】三者各自有不同的任務,因此是根據任務來劃分的。
3.ABC【解析】講授有三種方式即講述、講解、講演。
4.ACDE【解析】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即知、情、意、行四個因素組成。
5.ABDE【解析】一般不進行學生互評,學生互評是自評的一種。
6.BDE【解析】蘇格拉底提倡爭辯教學法,他將教學分為三步,即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術。
7.ACD【解析】這三者分屬于三級不同的管理部門,因此是按制定和管理者劃分出來的。
8.ABD【解析】嚴格要求是練習法的要求,做好討論小結是討論法的要求。
9.BCE【解析】備課要做好三項工作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10.ABCDE【解析】這五個途徑是我國小學德育的主要途徑。
11.ACD【解析】墨家認為這是獲得知識的三種途徑。
12.ABCD【解析】成熟是生理和心理機能與能力達到比較完備的階段,為個體的發展提供可能。
13.ABCDE【解析】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包括敬業精神、正確的教育觀念、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高超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14.AB【解析】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具體反映了特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教育所要培養人才的要求,所以課程設置必然要受它們的制約。
15.ABCDE【解析】這些都是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6.ABC【解析】德育過程中的矛盾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的矛盾。
17.CD【解析】ABE三種屬于檔案的不同形式。
18.ACE【解析】遭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棄圣絕智”、“棄仁絕義”、“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19.ABCD【解析】見大綱中學校教育及作用部分。
20.ABE【解析】現代的教學觀和素質教育觀應該是現代教育觀的組成部分。
考前大家都在看:江西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 考點速記 看題做題 基礎鞏固練習
江西教師資格培訓保過>>告別盲目備考,講師帶你快速秒殺考點 免費試聽>>(8年培訓經驗)